今天是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八载引春风 架起连心桥——来自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的报告
作者:记者 秦志怀 发布时间:2006-03-22 来源:中山日报
他们虽平凡朴实,浑身洋溢着泥土气息,却带给人一种大地般的厚实和温馨。 他们没有薪酬,也没有勋章,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颠颠地为乡邻排忧解难。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他们不曾抱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而是坚守着土地的本色,执著而坦然地高擎“义”旗,彻底颠覆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千年古谚,在基层组织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为文明和谐中山凸写了一个朴实而庄重的注脚,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阡陌田野,引来了一股清新和煦而迷人的春风。 他们何许人也?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是也! [center][B]一支“杂牌军”,撑起一片“天”[/B][/center] 为寻访“农民义工队”的足迹,也为探秘孕育“义工”的土壤和背景,记者时隔三年,三进港口民主社区。 在一次与义工队员倾谈时,一位队员笑称义工队是“杂牌军”,口吻中并无戏谑成分,反而透出一股豪迈之气。他说,我们什么都做,只要是对村民有利的事,无论大事、小事、难事、烦心事、红白事,我们事事都有份! 好一个“杂牌军”! 殊不知,战争史上,诸多辉煌的战役,皆因“杂牌军”的侧翼配合狙击到位,才保证了正规军所向披靡而无后顾之忧。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10602][IMG]../data/photo/News/Tn_20063177444181185.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暖语一席,犹如和煦春风。[/color][/size][/align] 1998年5月,当民主村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时,公庙涌两岸正是一派“硝烟弥漫”的危局。一面是社会转型期的困惑、浮躁,经济发展步履维艰,一面是历史遗留问题、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矛盾一股脑儿浮上水面,可谓摁下葫芦起了瓢。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气日盛,三天两头闹腾者亦不乏其人。 就在村民们睁大眼睛翘盼着新班子“三板斧”的时候,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的11个人的“杂牌军”——农民义工队在两个月之后呱呱降生了,人们惊愕地发现,义工大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口碑好的群众,也有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他们不管风吹雨打,时常穿街过巷,行东家,走西家。既访贫问苦、吊丧问疾,也宣传政策、调解纠纷…… 细心的人们还发现,当日月轮回,“杂牌军”在不声不响牵引春风,抚慰着村人心灵时,作为“正规军”的村“两委”,亦毫无掣肘地纵横捭阖,发起了奔富图强的经济攻坚战;当春风化雨,农民义工队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朝朝夕夕中,一如村头巷尾的老榕树,为千家百户撑起蓬勃的生命绿荫时,社区的小天地也悄然斗转天回,集体经济之舟顺风顺水,为村民们载来了一个个殷实饱满的金秋。在今日民主社区居委会,记者目睹了这样两组数字—— 其一,农民义工队花名册记载,今之义工队不断壮大,现按片分成三个小组,队员已有40多名,几乎比8年前增加了3倍。 其二,社区公告栏显示,2005年社区总收入达800万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平收入6210元,比上年增长了7%…… 这两组数字,谁敢言其风马牛不相及? 而在义工队常常碰头说事的会议室,记者亦窥见了这样一个事实——   一面摆放着包括去年岁末荣膺的“广东省文明社区”金字奖牌在内的不胜枚举的各级各类荣誉奖牌;另一面则赫然张挂着“治家格言”及社区3名首脑为激励义工队撰写的箴言条幅…… 这金色奖牌与白色“条幅”共居一室,交辉相映,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呢?   一天,市区某医院一间住院病房,呼啦涌进一大拨人,探视一位来自民主村的病人,既送上慰问品,还嘘寒问暖。一句句贴心话,让人听着耳热。同室一名其他镇村的病友禁不住发问:这么多亲戚?他笑着摇头告诉病友,是村里的农民义工队!“哇!你们村这么好啊!”立时让病友生出许多感慨和羡慕!   水乡人深谙“船有双桨任远航”之奥妙。社区党支部书记冯炳森说,一只桨划船会摇摆,两只桨划船划得快。义工队就是民主社区这艘船的另一只桨!义工队工作被列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领军工程,除了一名副书记直接分管外,“两委”班子6名成员中,有3名参加了义工队。   正因为领头羊的睿智,方敲定了双管齐下,两“军”并驱的治村良策;也正因为一个班子的开明豁达,方悉心探索、引导、培育了一种新形势下农民自我教育的崭新模式。   这支事事有份却不领集体分毫“军饷”的“杂牌军”,他们延伸了“正规军”视角、臂膀和战场,为村民撑起了一片心灵的天空,且为这片天空一扫阴霾而迎来阳光璀璨。 [center][B]怀揣一团火,温暖众乡邻[/B][/center]   没人计算过,八载春秋,朝朝暮暮,在公庙涌两岸的街街巷巷里,在一株株老榕树根须虬髯的身影旁,梁锦松、梁炳伦两任队长薪火相传,率领义工队员们来来回回走了多少遭!   一个义工一团火,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贴心热耳的话捎到哪里,就将暖心暖肺的事做到哪里! 梁炳伦队长的话语很朴实:“我们是农民义工,出一点力,帮一个人,我们能做到!”   谁家夫妻拌嘴了,他们必去当和事老;谁家有病人了,他们必登门探视,甚至捎上自己掏钱买的慰问品;谁家有人百年归老或是出了天灾人祸,他们必前往安慰,帮助料理丧事。他们还自己凑钱,帮助街心公园增添一张张石凳,为村里困难户购买化肥及电饭煲等生活用品…… 60多岁的老党员义工吴带胜有句掏心窝的话:家和万事兴,一个村也是这样!村里一位年近8旬的老人长期瘫痪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他常常为之牵挂,日里无闲,就利用晚上时间,隔三差五去探望一次,照顾服侍老人。他还劝导其子女,要他们恪尽孝道。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他亦送上几十元慰问金,让其家人给老人买点好吃的东西。   76岁的吴炳林老伯,至今仍深深感念六年前那一幕。他在一家电子厂当厂长的儿子,出差顺德遭遇车祸不治。当阿伯老泪纵横,痛不欲生之时,是义工队的10多名队员来到他家,安慰他和老伴、儿媳。并为他们搭灵堂,操办丧事。其中6名义工,还日夜陪伴,为他们分担眼泪和痛苦。他说,义工队为民主村带来两个好,一是风气好,二是干群关系好!   去年7月的一个傍晚,义工队接到求援电话,一位名叫吴满根的中风瘫痪村民,自己摇着轮椅出门多时未归,家人难觅其下落,十分焦急。义工梁洪坤、梁群娣、何金满二话没说,当即骑摩托车分头寻找,及至找到病人,一番劝慰并将他推回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去年8月29日,社区一个孩子在沙港公路君茂大桥附近溺水而故,10多名义工来到了事故现场帮忙,从下午3时,直至第二天中午,他们跑前跑后,轮流照看和安慰孩子家长,帮助料理善后事宜。那一刻,孩子家长心里感到了莫大的慰藉。   提起义工梁金宝,民主23、24小组的居民个个心里暖乎乎的。该小组有个叫梁胜洪的老汉,他与女儿双双弱智,相依为命,家境窘困。身为小组长和共产党员,梁金宝不但脚踏实地为全组村民谋福利,还时刻牵挂、帮助这户特殊家庭。3月9日上午,当记者在村里找到金宝时,他正在躬身帮梁老汉清理门前的一大堆垃圾。乡邻告诉记者,梁金宝经常会来帮梁老汉家打扫卫生,还帮助其照看打理禾田,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全程跟进。记者问金宝,从何时开始?金宝说,四年多了,从当组长、当义工的那一天开始,已经习惯了!记者又问,能一直坚持下去吗?金宝黑瘦的脸上绽开了自信的笑容,我做一天义工,就要帮助他一天,这个义工我要做到底!这是一个庄重的承诺,虽然没有契约。就这样,一个党员的肩膀和一个义工的爱心,在大沙田里幻成了一尊“纤夫”的雕像,执拗地为梁老汉扛起了一份特殊的金秋收成,也扛起了一个弱势家庭的全部希望。   何为义工?义工就是服务乡邻,无私奉献!在民主15组,记者遇到了一位叫吴旺娣的阿婆义工,她既要打理家务,还要照看孙儿。但凡义工队有事,她必急匆匆赴会,家里一摊子全撂给老伴。社区治安员林友胜,也是义工队的中坚分子,他虽然每天工作11个小时,但下了班便将自己完整地交给义工队。偶尔,义工队做好事忘记通知老林,事后能让老林懊悔好几天。“人生在世,应该多做点好事,尤其为村民做实事、好事!”老林感叹。   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心换心,方能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看见义工队员黝黑的脸庞和静脉鼓胀的手臂,不禁让人想起遍布中山、遍布南粤的老榕树,想起了老榕树凌空从枝蔓上向下扎入大地的气根。农民义工正像那一根根垂直入地的气根,他们增添了榕树的生命张力和对大地脉搏的感应。   难怪一位村民向记者感叹:不管遇到怎样的天灾人祸,有义工队在,就感到有依靠,心里也踏实了!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10605][IMG]../data/photo/News/Tn_2006317865848093.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们。[/color][/size][/align] [center][B]好雨伴春风,润物细无声[/B][/center]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义工队着眼于从家庭这个细胞入手,引春风,播雨露,洒甘霖,既建树了自己的形象,营造了春的温馨,也于潜移默化中转变了社区人的思维和观念。   而今,当义工队员光荣,已深深融入村民的意识和生活。而参加义工队自然成为一种崭新时尚。每年迎春敬老团拜会上,那些被批准加入义工队的新义工,总是成为当日最闪亮抢眼的明星!   义工们自豪地告诉记者,不是随便哪个都可以参加义工队,要自愿申请,还要品行端正,群众口碑好。   3月4日上午,在民主20组,记者遇到了一位40岁出头,却不愿透露姓名的义工队员。他快言快语地说,他虽在石岐一家企业做工,但回到村里便听从义工队的指挥。“反正有事通知我就去。”他还率真地回答记者,他之所以参加义工队,因为有空闲,也更想给人一个好印象。   19组的梁旺财老伯,一提起义工队就赞不绝口。他说,义工对严重病人也不嫌弃,照样上门看望。梁老伯透露,他左邻右舍正住着两个病人,一个长期瘫痪在床,一个是脑膜炎后遗症,皆生活不能自理。他看见,义工队员常常走过他的门前去看望慰问病人,其中就有吴跃带副书记。他还说,有一次,义工们强忍着刺鼻异味给一个病人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结果出了门就有人呕吐了。   耳闻目睹之下,义工们渐也成了老伯心目中的英雄。去年春节天寒地冻,为义工队的精神所感召,梁老伯毅然向村里捐出了价值1260元的20床棉被,让村委转送给贫困家庭御寒。   3月5日晚,记者在社区居委会见到了另一位普通的新义工—一位常常骑着小三轮车从美景小区赶到村里参加活动的68岁的阿婆。   阿婆叫罗旺娣,自从老伴吴日南患风湿病行动不便,义工队员们就时不时上门看望慰问。老伴去年12月病逝时,一下子来了10多名义工,比自家亲人都多,听着义工们宽慰自己的话语,又看见义工们忙前忙后的照料,还有义工们自己扎制的花圈——那一刻,阿婆心底一扫孤寒,涌动起一股灼热的暖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月之后,曾于上世纪50年代当过拖拉机手的罗阿婆,执著申请,也成为了农民义工队的一员。   记者问阿婆累不累,阿婆笑答: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好开心!阿婆的话,道出了义工们的心声。在救难扶危中找到感觉,在积德行善中体验快乐,在构建和谐中升华自我,这正是“义工”这个称号所包含的无穷魅力。   2005年3月,村“两委”班子改选,义工队的女义工梁炎才、年轻仔陈伟源均高票当选村委委员,那一刻骤然响起了如潮的掌声,正是村民们对义工队的认同和莫大的奖赏! [center][B]架起连心桥,干群心相通[/B][/center]   如果,你以为义工队只栽花不栽刺,那就错了!   村里曾出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与父母结怨的村民,当老父辞世时,仍耿耿于怀,不肯尽孝道。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以及义工轮番上门做工作。尤其是15组党小组长、现任义工队长梁炳伦不怕碰壁,一次次上门与该村民倾谈,使其终于落泪参加了父亲的丧礼。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梁锦松,亦是义工队前任队长兼活跃分子,哪里有义工队的活动,哪里就能看见梁伯的满头银发。一次,梁伯了解到村里有两个青年平时有小偷小摸行为,立即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以利害,终于使两个年轻人幡然醒悟。   如果,你以为“杂牌军”只管家长里短的芝麻事,那绝对片面!   社区“两委”有啥动作,抑或出台新决策,第一时间先给义工队通气,于是义工队就成了宣传队;群众有什么想法、意见和建议,亦在第一时间向义工队员反映,于是义工队员就又成了“两委”的信息员!有人甚至称义工队员是集“五大员”于一身——即百姓服务员、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两委信息员和校外辅导员。   2002年岁末,村里雾霭骤起,民主22组险些酿出一股冰冷袭人的风暴。少数村民眼皮子浅,被人一撺掇,就陷入了陈年芝麻账的窠臼,认定自己吃了亏,于是找到组长罗富强,请他领头找社区理论,闹腾一把。身为党员和义工的老罗急了,一面火速向党支部报告,一面马不停蹄找村民谈心,安抚村民情绪。之后,罗富强与另外两名义工梁洪坤、郭荣根,召集小组村民接踵开了两个晚上的交心会,面对面敞开襟怀,推心置腹,掰着指头算账,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终于使村民们心悦诚服,疑惑顿解。   去年底,社区推行一级股份制,很多村民不理解,担心股份制不牢靠,害怕入股后收入减少。在这个节骨眼上,义工队又开拔了,出征了,揣着一腔赤诚,也揣着一个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当一个个满头银发、德高望重的阿公阿婆走过公庙涌两岸窄窄的巷子,叩开一户户门扉时,村民们感到了一种息息相通的神韵,亦感到了一股心心相印的力量!随后,一股签名参股的春潮如期而至。截至目前,该社区签名参股的村民已逾95%,一级股份制的推行堪称大功告成,一艘高扬改革风帆的集体经济巨舰已经起锚远航,正平稳地驶向新的胜利的彼岸! 去年12月22日,这是农民义工队盛大的节日!港口镇召开社区义工座谈会,20名义工代表被请到了镇政府,镇委书记张锦宏夸他们为沟通干群关系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并亲自将一面鲜红的“服务社区共建和谐”锦旗颁给了他们!还号召各村向他们学习,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会后,张书记还托社区党支部,将自己“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获奖论文的800元奖金如数转赠给了义工队……   毛泽东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   无疑,今日之民主农民义工队,已经在社区“两委”与水乡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结结实实的连心桥!   这也是一座镌刻、凝结且昭示着“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连心桥!   依托这座神奇之“桥”,我们共产党人和基层组织就可以足不离土,紧贴大地,并从大地源源不断获得灵感和力量!   这或许正是民主社区干群,对文明与和谐新农村概念的另一种簇新诠释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