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梁就添广阔天地播种理想
作者:记者 林志强 柯颂 桂懿 夏升权 通讯员 罗颖涛 发布时间:2006-05-06 来源:中山日报
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邓方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南头现有户籍人口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3.7万人,而真正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只有1100人,其中有700多人外出承包种养,面积达1773公顷,涌现出一批年收入几十万甚至超百万元的种养大户。北帝村的梁就添便是外出农民中的佼佼者。 4月27日上午,天空淅淅沥沥下起雨,记者驱车在崎岖泥泞的小路上颠簸前行,来到梁就添位于民众镇平二村的水产养殖场。当时他正和妻子叶胜好开着工具车从镇里拉饲料回来。已年近60的他依然力量惊人,只见他双手轻轻一提,“啪”的一声,一袋饲料便应声落地。见有客人到访,梁就添放下手中的活,伸出一只黝黑、青筋凸起的手,憨笑着对记者说:“本来这些活可以叫员工干的,但我已经忙惯了,总要找些事干才觉得舒服。” 在占地5公顷多的鱼塘边,简易塑料棚里,和风轻拂,细雨滴答,一杯清茶飘香。梁就添拉开了话匣子,他侃侃而谈,思路清晰得有点出乎记者意料,谈着谈着,一位现代新农民的形象渐渐呈现出来—— 曾几何时,珠三角是鱼米之乡,特色鲜明的“桑基鱼塘”模式闻名遐迩。上世纪70年代初,20多岁的梁就添便卷起裤筒,在生产队的鱼塘里摸爬滚打。梁就添说,那段日子不堪回首,为多挣几个工分,怀孕后挺着大肚的老婆要和他一起挑粪、割草来喂鱼。可正是这样,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然而,让记者敬佩的不是他的养鱼技术,而是他洞察形势敏锐而超前的眼光。 1979年,改革的春潮在农村大地涌动,梁就添成了村里第一批“弄潮儿”。他承包了村里6.7公顷鱼塘,从事“四大家鱼”的养殖和种苗繁殖。起初生意一般,为拓展销路,他添置了三条小渔船,开始“走出去”推销鱼苗,足迹遍布顺德、南海等地。这一带的水产养殖红红火火,可愿意“帮衬”他的却寥寥无几。一个来回后,梁就添嗅到了一条信息:桂花鱼销路很好。于是他当即买回3000尾桂花鱼苗。他将这些鱼苗划为两部分,一部分养大拿到市场上销售;一部分用于繁殖种苗。就这样,仅一年时间,梁就添成了村里的第一批“万元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干得风生水起,利润最多的一年超过了200万元。 梁就添说,他的养殖场步步为营的变迁,见证了中山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宽阔的南三公路旁,现代化厂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梁就添说,那时他已意识到南头工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势不可挡,于是将眼光投向了镇外。1997年,他斥资100万元在黄圃镇承包了13公顷土地,成为南头镇首批“走出去”的农民。 2003年10月的一天,往鱼塘里运饲料的梁就添被喧天的锣鼓声所吸引,好奇的他一打听,原来是格兰仕携20亿元掷向这里,欲打造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梁就添心想,长虹、TCL等龙头企业进驻南头后,各种上下游企业接踵而至,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这出“好戏”或许很快会在这里重演。于是,回去后他便开始张罗着要转移“阵地”。2004年,他在民众、阜沙、三角等镇与人合伙一口气承包了53公顷鱼塘。梁就添还告诉记者,中山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太快了,他已在江门、阳江等地考察过,准备真正“走出去”,拓宽自己的天地。 如今,梁就添盖起了价值90万元的小洋楼,还买了小轿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用他老婆好姨的话来说,就是完全可以翘起脚来“叹世界”了。可老两口却依然在几个镇子里来回奔波。梁就添说:“看到还有部分村民生活得并不宽裕,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总想尽力拉他们一把。” 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梁就添的一位合伙人梁六斤。今年35岁的梁六斤以前靠打散工维持生计,奔波劳碌,却难得保障。梁就添主动找到他,和他一起在民众平二村承包了5公顷多鱼塘,并由他来管理。梁六斤说:“添叔真是个好人啊!承包这里他花了50多万元,而我却只出5万元,但获得的利润是平分的。”梁六斤还告诉记者,添叔承包53公顷鱼塘出了近400万元,而他的8个合伙人总共出资不到20万元,其中有的还分文不出,收成却全部平分。 采访结束时已雨过天晴,远眺万里晴空,记者心想:如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愿望已经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便是让大部分人逐步富裕起来。梁就添的良苦用心不正是为了这一理想早日实现吗?于是对他的敬佩又多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