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培育新时期的精神家园
——广东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事(二)
作者:《人民日报》华南版7月12日一版记者 方文 李亚舟 发布时间:2005-07-15 来源:中山日报
中国各大城市中有多少条中山路,恐怕没有人说得清,但是连小学生都知道,那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市的前身叫作香山县,距今已有853年了。历史上这里人杰地灵,先哲们留下的遗训比比皆是,但最让中山人引以为训的,还是中山先生的那句“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因此,在讨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八个字。他们用这八个字培育新时期的精神家园。 [center][B]“博爱”铭刻人心[/B][/center] 在中山市采访,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每每有回家的感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远明很健谈,天南海北信手拈来,但三句话不离本行,往往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中山人精神”。他说,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包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其基调给人的感觉非常宽厚。的确,这八个字含括了中山人的性格和追求,那就是培育一种积极稳妥的进取心和充满温馨的家园感。 有这么一件事很能体现中山人的家园感:今年元宵节,中山市照例举行延续了18年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与往年略为不同的是,这次活动多了三个自发的方阵,一个是由本地企业队伍组成的“诚信中山”方阵,一个是由社会各界组成的“和谐中山”方阵,还有一个是由外地游客组成的“博爱之旅”方阵,三个方阵的自发组成,直接反映了中山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追求。 一位多次参加此类活动的市民说,“博爱方阵”最受欢迎,因为它最能够体现中山人的追求,最能代表中山人的精神。我们很能理解这位市民,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家园感。“博爱”这个概念当然不为中山人所独享,但这片土地却肯定会因“博爱”而铭记人心。据这次活动组织者公布的数据显示:1988年中山市组织第一届慈善万人行活动,募集到善款7.2万元,到今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300万元,18年累计募集下来,总共募集善款3个多亿。有关部门的同志还告诉我们,现在中山市临床所用的血液,全部来自市民的无偿献血。可以说,在中山,大家的血脉是相通的。这就是“博爱”,就是家园感,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感动人的呢? 当然,中山人的“博爱”并非仅表现为募集善款,中山人的家园感也不同于狭隘的小农意识。实际上,在中山市生活的110万外来务工人员对此感受最深。中山市已经将他们纳入发展规划中,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少镇区都兴建了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小区,区内配有商店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他们还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读书问题,目前已接纳了54.4%的外来工子女就读,而且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所有外来工的后顾之忧。 [center][B]“创新”才能前进[/B][/center] 王远明对“创新”这个词颇有研究,他说他查过多种辞典,也包括外国人的解释,但他自己的理解是:“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活动。王远明的解释显然十分富有时代感,因为在中山人眼里,创新是一种积极稳妥的行为状态,是中山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活性因子。 中山人对创新精神有着非常深刻而远久的理解。王远明说,在中山这片热土,历来不乏勇于创新之士,比如在近代上海有名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都是中山人开办的,这些公司开创的一些销售经验,至今延用。中山能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绝非偶然,这里早就是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地。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山更是开创了许多全国第一,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就在于创新。他说,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创新。 在中山市,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创新这个词的丰富含义,那就是,从无到有,奋力开拓前进,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中山在广东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山市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中山是广东唯一一个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的城市;中山是广东首批“全民健身广场”工程建设试点之一……类似的创新活动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涉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多个层面,其中最令王远明津津乐道的,就是中山市首创的“投资环境创新”。王远明说,这个理念比较独特。我们知道,基础设施只能改善,不能创新,因此,投资环境的创新,其本质是软环境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得中山市的经济结构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财政不再花钱办工业,大量公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理念,其结果是,大批跨国企业落户中山,同时有1/3的中山人当上了老板。王远明说,这就是“投资环境创新”所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包容与和谐”展现文化底蕴中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853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包容史,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有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和四邑人等。中山有一句老话,叫做“十里不同风”,说的是这里同时流行着好几种方言,盛行着好几种风俗。但是,“十里不同风”却能够做到“和而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一种包容的文化底蕴。 一般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但是在中山市,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山人看问题不偏激,做事情脚踏实地。中山市委、市政府很早就强调要亲商、安商、富商,提出了“同是中山建设者”的理念;中山人将百万外来务工者当作家庭成员,过年过节,各级领导都要去与外来务工者联欢,在中山,外来务工者很早就当上了市政协委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中山人看来,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剂良方。王远明对此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说自己对中山市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中山的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第二,中山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比较高,这恰恰是优势和特点。他认为,和谐社会有4条标准:一是社会充满创造力;二是各方面利益得到有效协调;三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创新;四是社会稳定有序。 显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山人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他们的奋斗蓝图也是十分明晰的。实事上,尽管和谐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出现得比较频繁,但其内涵却与中山人的人文特质不谋而合。历史证明,中山人素有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传统和强烈的追求愿望,而现在,因为有了制度上的保证,这种追求和愿望显得更加强烈。比如,目前中山市有一支4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中山市最具规模的群众性活动都与慈善有关;中山市已经兴建了12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1万人就拥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山全市拥有156个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他们活跃在各个小区、文化广场,所有中山人,包括外来务工者,都可以尽情共享免费的艺术大餐……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中山纪念中学为了让学生感受“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精神,决定推行“无人监考考试”制度,半年后,教学质量上升。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感受这种考试模式,使我受到了教育,明白了做一个诚信的人的重要性。”也许,这个小故事并不生动曲折,只不过反映了中山市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细节,但细节往往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