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第三十一期城市论坛就中山20年发展话题嘉宾与市民观点激情碰撞
回顾辉煌历程畅想美好明天
作者:统稿:本报记者张雷采写:本报记者张雷陈健儿见习记者禹媚实习生罗婕摄影:本报记者付希华 发布时间:2008-03-24 来源:中山日报
刘明


3月22日,很多市民冒雨参与城市论坛。

陈品嵩

李君

吴坤满

张珂

本次论坛承办单位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品嵩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
    ●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坤满
    ●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珂
    ●市委党校教授刘明主持人:冯飞

    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三十一期城市论坛于3月22日在孙中山纪念堂举行。主题为“畅话20年共谋新发展”。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山升格为地级市20周年。20周年,中山再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六大战略决策代表着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将有更加清晰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嘉宾看中山未来
    ●市委党校教授刘明:中山现在站在新起点上,应该更好地坚持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发展。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今天中山的经济发展已达小康,但我们要今天看明天,我们要建设一个太平盛世仍须努力。
    ●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品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山市委、市政府推进中山提速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我相信在今后,中山的农村会更像城市。中山的农民将会和市民一样,收入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中山农村将和城市走向一体化。
    ●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坤满:中山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加快产业升级,使我们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新起点上,重新布局我们的战略举措。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各项战略和目标一定会实现的。
    ●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珂:我相信,未来的中山,一定是我们珠三角西岸重要的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良好投资环境的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一定是具有文化底蕴、有丰富的历史遗迹的文化名城;一定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城市。

   20年发展翻天覆地
   主持人:改革开放30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中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如今的伟人故里,已经走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前列。在这20年间,中山经历了哪些发展的变革,中山今后的发展道路到底该如何迈进,都将成为今天的话题。首先请刘明教授为我们回顾一下中山这20年来的发展历程。
    这20年来我们这样走过
    市委党校教授刘明:我对中山20周年的历史进程简单地回顾一下,首先我认为,中山改革开放30年的起点特别好,1979年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会在中山进行,以此为契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大幕。1982年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到1984年时,由县升为市。1987年发展为四小虎之一。1988年1月,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1989年,中山成为首批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山自觉抵制极端左倾思想,奠定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1999年,有中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已经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山一直贯彻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
   变化之大做梦都想不到

     海外侨胞、中山市海联会顾问阮展鹏:我是中山人,在中山成长,1956年离开中山。我目睹了中山当年的环境和今天的变化。1979年我第一次回家乡,初次感受到国家正确的政策指引下的改变,加上开放之后,人们生活每天改善,这与国家正确的政策指引是分不开的。觉得中山的变化是突飞猛进的,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
    百岁义工胡汉伟:我是一名义工,今天参加城市论坛有很大感触。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升格地级市2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靠中山的领导层思想大解放,走在人先,几十年来为中山作出很多好的决策,有很多都在全国闻名的。过去中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变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今后希望中山能够继续思想大解放,使经济得到新一轮腾飞,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安居乐业。

   新农村农民福利有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品嵩:过去中山的农业以水稻、甘蔗为主,生产力很低,现在我们的农业以商品农业为主体,按市场的需求、按大家的需求来生产商品,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大概有4成的农户不再从事农业,不再耕田,大概有78%的农村劳动力也不耕田了,干什么呢?去打工,或做老板,到二、三产业就业了。
    农村的变化也很大。中山的农村和城市已连在一起,过去只有城市才有的基础设施,比如水泥路、电话、电、通信、自来水、电视等,在中山早几年就全面做到了。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农村搞基本养老制度,现在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已享受了这个养老制度。好多农民都感叹说“根本想不到”。
    从医疗方面来看,我们推行了合作医疗,农民有病可以报销,从2005年到现在已有97.7%的农民加入;从前年开始我们又推行了另外一个制度,就是城乡居民住院基本保险制,城市农村一样,55%的农民加入其中,最高报销可以达4.5万元。

    升格让我们有更多自主权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副主任王春生:想问吴局长,我们中山升格地级市20年,地级市和县级市相比的优势在哪里?中山和东莞是不设县的地级市,这对今后的新发展有何利弊?
    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坤满:中山市1983年已经是个县级市了,1988年升格地级市,我也经历了整个过程。其实从县到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的改变,从内涵理解,不论管制权、主动权都是有进步的。这些年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体制上的变化,大有促进作用。简单来说,一个审批权问题,过去要经过两级才能到省,三级到国务院,现在就能直接到省里,从资源分配、自主权方面有了更多机会。从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了主动的决定权,对经济发展、政令畅通作用很大。这也是市民受益的一个表现。体制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表现在分配权上。没有县一级机构,有好处,也有弊端。目前来看,对我们发展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要开放也要社会平安
    主持人:其实,很多市民在网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刚才说的公交问题,还有治安问题。下面想问一下李副书记。我到中山之前,认为广东是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但是也了解到治安是不太乐观的。但是我到中山之后,看到了中山的面貌和我想象的是不一样的,您能不能谈谈中山的治安建设?
  中山安全度达到了86.2%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确实,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的经济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平安中山建设,走到今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可以说,中山在全国特别在沿海地区,是最平安稳定的城市之一。
    1991年全国实施综合治理以后,从1996年开始,中央综治委在全国开展了平安城市的评比,到目前为止,中山已经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的综治优秀城市,得到了“长安杯”,在全国只有27个城市获得这个殊荣。
    2007年,全市的刑事发案下降了4.9%,破案率提高了8.7%。我们在委托专门机构做的群众安全感调查中,安全度达到了86.2%,从市民调查结果来看,我们中山是比较有安全感的一个城市。这个有赖于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也有赖于我们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
  中山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电信综合部职工柯伟锋:我来中山已经有4年的时间了。这4年间,我目睹了中山的发展变化,在享受幸福的同时,内心也有着一些担忧,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交通的压力、环境资源的问题、治安问题等等都会越来越大。怎样在发展中保证继续平安,继续幸福呢?
    市委党校教授刘明:你所列举的诸如人口增多、交通压力、社区管理、引进外来企业等问题,正是中山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这个应从产业方面的升级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党委、政府在此方面有很多的规划,2007年提出了十大民生工程。对这些问题有很好的部署。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保平安”,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主持人:下面想问一下李副书记,您有没有担心过中山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而带来的治安隐患呢?
   产业升级带动人才升级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中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中山欢迎所有愿意来中山发展的人,特别是来帮助中山发展的朋友。
    我们的城市是开放的城市,但是我们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个人认为,要用我们的产业政策来引导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进来,靠产业的提升,来减少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达到减少素质不高的劳动力进入中山。
    另外,中山人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中山是一座文明城市,我们欢迎达到相应素质的朋友来中山投资、发展,共享发展的成果。
   守规则促进社会和谐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07法学专业学生曹文结:我学的是法学专业,想问一个问题,以后怎样加强法治建设,让平安走近每个在中山居住的人呢?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君:一个和谐的社会,法治建设非常重要。一个宜居住宜创业的社会,法治建设也很重要。你是法律系学生,一定对法律很了解。
    法律就是社会规范的总和。我理解的法律就是规则,就是游戏规则。一个社会的各种关系要通过法律来调节,中山也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来执行的。
    法治社会建设,包括立法、普法、执行、监督和补救等环节。中山在各个环节,30年来,一步步向前发展。
    中山是一个文明城市,除了中山市民有高的道德水平,博爱、包容以外,也体现了中山的法治水平。在将来的发展中也会认真实行好国家法律。也需要全体市民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使我们的社会形成守规则、守秩序的和谐社会。
   文化名城带来新动力

    主持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把建设文化名城作为新的发展战略。请问到什么程度才是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建文化名城是种大文化

    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珂:对于这个问题,我将结合近期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谈谈我的认识。文化名城的建设是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战略目标之一。今年,市委、市政府通过“一号文”形式正式发布,实际上就为中山文化名城的建设吹响了正式启动的号角。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是我们要建几处文化设施,请哪些名人,或推崇哪些名人如此简单,它是一种大文化。这种大文化就是要把文化这个重要的元素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在我们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要善于在工作中去挖掘和提升这些文化元素。当这些文化元素更多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我们的文化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思想领域得到文化熏陶和提升。
   建文化名城需融入生活
     石岐区东明社区合唱团团长刘玉芳:我是东明社区合唱团的,我们那里社区文化活动很活跃,但场地和经费有些困难,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
    中山市西区长洲社区太极队队员郑秀芝:我们的太极协会没有一个落脚点,有时开会或开展活动需要借用老干中心的广场。在这里我想问一下领导,对我们长洲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规划设想?
    市委党校教授刘明:从宏观上来说,一个城市或一个社区都有一个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过程。一个地方有文化才有品位、有内涵、有气质。长洲社区主体的活力已经上来了,社区也面临着一个基础设施的问题。现在我市将斥资百亿元来打造八大文化工程,上下互动,相信会很快有所改变。
    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珂: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市民精神生活需求也会不断提升,自然会对所需的支撑文化生活的物质设施提出相应要求。
    我们在建立相关文化设施体系中,也要不断地探索,去建立相适应的体系。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多条腿走路,一方面靠政府支持,一方面要靠社会其他相关方面支持。
    从全市规划角度来说,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城市规划相关的公共设施体系,尤其在文化生活体系中,如何去更加完善。比如现在社区提出要打造四个中心:管理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中心和老人活动中心。
    同时,我们希望广大市民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献言献策。
发展旅游业
也是文化建设
     发展旅游业也是文化建设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王俊:我本身是学旅游专业的。想请教各位对中山的旅游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如何把握?
    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珂:现在我们的旅游发展当中,不管是旅游策划、旅游规划还是旅游项目运作,已经跟以往有所不同,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旅游一旦做大做深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觉其实是在做文化。现在很多旅游板块的打造以及旅游景点的新规划实际上跟我们文化名城的建设紧密相连。比如,中山近期要在中山纪念堂附近打造博物馆群。经考察,这附近有多处近现代优秀建筑,这些建筑都可以通过规划、维护和维修焕发新颜。我们准备建几个博物馆,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当博物馆群形成之时,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景点。
    我们的旅游发展跟文化建设、文化工作会紧密结合,除继续更好挖掘孙中山文化外,还要把中山的许多历史遗迹挖掘出来,同时也把许多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现象打造出来,构造我们的旅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