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20载铸辉煌扬帆正其时
——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
作者:文字:本报记者 赵伟 图\吴飞雄 发布时间:2008-03-26 来源:中山日报

    在全市上下共同庆祝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之际,3月24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接受媒体专访,与市民一同回顾辉煌历程,展望美好未来。

【回顾篇】解放思想是中山人前进的动力源泉
    ■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记者:陈书记,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之际,在改革开放30年之时,我市迎来了升格地级市20周年。2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作为一个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请您对这段历史做一个轮廓式的总结。
    陈根楷: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全市人民抓住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绘就一幅辉煌的篇章。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来,全市变化翻天覆地、沧海桑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的跨越。
    今天的中山,农业基础稳固,工业发展迅速,内外源经济协调,簇群经济特色明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天的中山,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舒适优美,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今天的中山,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等一个个殊荣。
    但20年的历程并非坦途,期间,我们经历了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等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经历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洗礼。回顾20年,我认为,20年的发展,归功于全市人民包括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党委政府的开拓进取、励精图治。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记者:近几年,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我市的竞争力在全国的排位稳步提升。外界评价,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发展中很好地兼顾了发展的速度和环境的保护,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对此,您怎么看?
    陈根楷:中山竞争力排位持续提升,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认为,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多年来,我们坚持不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严格实行产业引导目录,限制污染项目进入,同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就是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保证。
    20年的成就是中山新一轮发展的历史起点。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省委吹响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号角。我们必须振奋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升格地级市20周年的成功经验,直面当前的新形势、新挑战,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创造中山的新辉煌。【展望篇】奋发有为,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扎实推进七大战略任务
    记者:您多次提到,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未来靠我们去创造。升格地级市20周年,不仅是中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的将来,您和您所带领的班子如何描绘?
    陈根楷:市十二次党代会已经为全市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那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建设。我们要全面推进经济强市建设,进一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和谐中山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解放思想,突破发展瓶颈
    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开始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产业亟待升级,城市亟待升级,对此,市委、市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陈根楷: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我们分析认为,我市未来发展面临五大挑战,即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压力大,社会管理难度大,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市民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镇区发展不平衡。我市要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高强度的创新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较低的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以科学有效的投入,提高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以合理的劳动力投入,提高人均产出;以政府责任的进一步强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最根本的变化是观念
    记者:回顾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您认为,全市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哪里?
    陈根楷:我认为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集中体现为人的观念的变化:要发展,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这种变化,来自于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来自于我市是解放思想的最先受益者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解放思想,全市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如果说这二三十年发展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面向未来,我想,解放思想仍然是中山人前进的动力源泉。
    ■从“一镇一品”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记者:20年的成就的取得,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我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经济结构由“一镇一品”走向现在的簇群经济与特色经济相得益彰、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并驾齐驱的经济发展模式,今后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陈根楷:上世纪90年代初,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我市当时的“三来一补”企业不是非常多,也没有国家和省的大型投资项目,当时的企业大多是与当地传统产业密切相关的基础产业,俗称“一镇一品”。“一镇一品”之所以能够不断转型升级,关键在于1998年启动的以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公有资本成功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创业欲望和社会整体的创造活力。
    中山市多年来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致力走特色产业之路,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以“一镇一品”为基础的区域特色经济风生水起,目前中山已成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专业镇已经成为中山最具特色和最有活力的经济亮点。
    今后,中山将继续支持专业镇发展,特别是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创新平台,提高专业镇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此同时,中山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大力推动粤港澳合作和珠三角经济共同体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着力促进中山与港澳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深度合作,全方位与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社会服务、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交流。同时加强对周边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主动在产业链、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衔接,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合作格局中发挥作用、实现共赢发展。
    ■城市发展倚重文化
    记者:文化是城市之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中山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建设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既定的七大战略任务之一,并以市委“一号文”的形式出台了建设意见。市“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投入超100亿元,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产业文化工程、民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工程、“三名”文化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等八大文化工程。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大手笔,这对全市发展将意味着什么?
    陈根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决定性因素。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经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洗礼,文化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全市人民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精神文化的丰富;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建设文化名城,是历史的先声,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具体来讲,文化名城的“名”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城市发展倚重文化。也就是说,中山发展除了由资源能源、基础设施、资金、制造业等驱动外,更要靠文化驱动;要让中山以浓厚的文化氛围著称,以文化名家、名作、名企、名牌著称,以懂生活、善学习、爱艺术的市民著称。第二,文化本身有魅力。要挖掘、培育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特性。比如“孙中山故乡”这个最大的品牌,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产生的民主革命文化、商业文化,杰出人物占据众多领域第一的名人文化等。第三,文化有辐射力、影响力。要通过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品覆盖、城市营销、旅游推介等手段,真正把无形的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第四,创建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底以前完成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山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的文化名城建设不是一般所说的狭义的文化建设,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关乎中山整个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大文化”范畴。
    ■增强六种意识,推进全面协调发展
    记者: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市将如何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陈根楷: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汪洋书记履新广东,就将“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摆在解放思想的首位。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但当前也面临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压力大、社会管理难度大、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存在问题,看到发展后劲问题,看到与周边和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差距问题,看到宏观发展环境制约的问题,看到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要求的差距问题。
    密切联系中山实际,围绕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突出重点,深入调研,研究制定管用的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六种意识:第一,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已有成绩,决不能骄傲自满;必须认真分析研究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克服小富即安、富了求稳的心态,开拓进取,扬长补短,以昂扬的斗志和锐气,努力保持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第二,增强使命意识,始终做到奋发有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创造无愧于时代、不负于人民的业绩。第三,增强人本意识,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进一步加快发展,继续做大经济“蛋糕”;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提高民生改善的公平性;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四,增强创新意识,充实新一轮大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创新思维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升级,以创新思维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以创新思维加强社会管理,以创新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增强改革意识,强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机制保障:突破条块管理体制,推进市属公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关行政效率提速、干部考核与评价等。第六,增强开放意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创业乐园,美好家园
    记者:作为市委书记,能否描绘一下您理想中的中山面貌?对于来到中山的客人,您会怎样介绍中山?对于前来投资者,您会怎样推荐中山?对于中山的年轻一代,您又会说些什么?
    陈根楷:未来的中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于来到中山的游客,我想对他们说: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虽然建县历史只有850多年,但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有着“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精神的中山人热情好客,一定能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对于外来投资者,我想告诉他们:中山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健全的市场体系、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良的政务环境、发达的科教事业、良好的生态保护、安全的社会环境,在中山投资是安全的、是有丰厚回报的。
    对于中山的年轻一代,我想说:你们是中山的未来和希望,你们要立足中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以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胆魄,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努力把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陈根楷访谈精彩语句摘录:

    ◎我市要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高强度的创新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较低的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以科学有效的投入,提高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以合理的劳动力投入,提高人均产出;以政府责任的进一步强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如果说这二三十年发展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面向未来,我想,解放思想仍然是中山人前进的动力源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决定性因素。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经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洗礼,文化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全市人民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精神文化的丰富;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建设文化名城,是历史的先声,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六种意识:第一,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第二,增强使命意识,始终做到奋发有为;第三,增强人本意识,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第四,增强创新意识,充实新一轮大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五,增强改革意识,强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机制保障:第六,增强开放意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