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20年探索,中山走出特色和谐路
——本报记者专访省侨办主任吴锐成
作者:文字:记者杨善顺图片:记者付希华 发布时间:2008-06-02 来源:中山日报
吴锐成回顾了中山20年来的发展历程。

   

  核心提示  

  从一个普通农业县,一跃成为珠江口西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珠三角的工业大市。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升格地级市20年来,"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披荆斩棘,积极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从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单项冠军",到全国文明城市这项"全能冠军"……中山的发展之路被誉为科学发展的"中山模式"。
    5月30日上午,本报专访了省侨办主任吴锐成。作为中山市的老领导之一,吴锐成回顾了中山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城市经济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重的特色和谐之路。
    
安居乐业是百姓最大愿望

   我们要以人为本,无非是安居乐业,这就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也是共产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愿望。
    重温历史,我们发现,20年来的中山,既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向世界,同时也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纳一切有利发展的要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坚持利益向下,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创造了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良性互动。
    回忆过去,吴锐成感慨良多:“我在中山生活了半个世纪,亲历了中山的改革开放和升格地级市以来的发展。”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对这30年进行分析,前10年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阶段;第二个10年是一个实践的阶段;最后一个10年是一个发展的阶段。中山市升格地级市20年,刚好处于实践和发展的阶段。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中山建设为最适宜居住和最适宜创业的城市。我觉得这个目标非常好,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和愿望。我们要以人为本,无非是安居乐业,这就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也是共产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愿望。”吴锐成说,多年来,中山的发展都可以概括成“为打造‘两个适宜’的城市而努力”,历届党委班子一直在围绕这个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奋斗。
    “目前省委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谋求经济的大发展。中山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很大的成绩,为下一步寻求新一轮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条件。”
    
为老百姓建造最好的房子


    当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建设的以人为本,有三个理念让他记忆深刻。一是为老百姓建造最好的房子。二是要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最需要的老百姓。三是城市建设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93年底,吴锐成担任中山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好跟“人居环境”有关。吴锐成说,当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建设的以人为本,有三个理念让他记忆深刻。
    “一是为老百姓建造最好的房子。中山是个规模不大的城市,在建市之初,中山的建设往哪个方向走,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一种争论是走高密度的发展模式还是走低密度发展模式,另一种争论是中山的城市建设是从老城开始,还是从新区开始。党委班子经过研究,认为中山要走低密度的发展模式,不搞高密度的城市模式,建好新区,改造旧区。实践证明,这两条路子符合中山的实际。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没有绿化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大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要把城市建在花园里’,‘为老百姓建设最好的房子’。”
    “二是要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最需要的老百姓。在20年前,最大的一项民心工程就是建设了一批解困房。我们把最好的小区和房子安置给最需要的老百姓。如柏苑、松苑、竹苑、东明花园等,是当时居住环境最好的,配套环境最好的,价格也是最低的。”
    “三是城市建设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的规划要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相结合。兴中道、孙文公园、岐江河、一河两岸的改造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理念。”



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

   中山的城市建设历史不长,几乎从农村建设一下子转到城市建设上来。而国外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很先进,很值得我们学习。
    吴锐成在分管城市建设时,有这么一个观点:要建设一个好的城市环境,要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他说,中山的城市建设历史不长,几乎从农村建设一下子转到城市建设上来。而国外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很先进,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把孙文西路改造成步行街时,我们到澳大利亚考察了几条步行街,回来之后就进行设计。孙文西路步行街有两个方面改造得比较成功。一是路面的处理,步行街没有人行道,是一个大的平面,这个平面给人的感觉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街区。当时技术上最难处理的是排水问题,我们把路面设计成一个抛物线,解决了这一难题。改造成功后,刚好有一场暴雨,我和时任市规划局局长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看了之后发现雨水没有淹上来;第二方面是这条街充满历史文化味,一些古建筑成了步行街的标志性建筑,步行街的雕塑也很有意义。”
    “中山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早。这不是从国外学习来的,而是从香港取的经。当时,我们带着城建部门和大房产商去香港参观,接受培训。我们在推行物业管理时,是从小区设计开始的。建设的小区一般相对封闭,给物业管理留有活动的空间,还有相应的会所、幼儿园等设施。同时,从国内外的实践去看,物业公司单靠收管理费是没办法维持运营的,要有一套比较好的机制,所以我们在推行物业管理的时候,就提出房地产发展商必须留有一定面积可经营的物业给物业公司,补充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费不足。当时,中山成为全国推行物业管理比较早的城市,我也拿了一个奖,叫‘全国物业管理先进市长奖’。”
    

岐江河一条鱼为城市挣分


   20年前,市政府请专业机构规划发展布局,规避了建设高潮中的无序现象。在房地产最火爆的时候,市政府否决了一批房地产项目,兴建生态公园和绿化带。中山市通过人大立法,将市内腹地近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区域列为生态保护区,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多年来,中山连续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等20多个含金量较高的称号。
    “在一系列的创牌过程中,我个人感觉比较严格的是卫生城市的检查。检查的内容非常细,包括饭店里没有苍蝇、蟑螂等。这些小动物不是我们管的,不听我们的指挥,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不可能通过检查的。我们在迎接全国卫生城市的检查时,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动力,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如果没有老百姓的参与,中山是不可能通过检查的。同时,通过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活动,也给老百姓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城市干净了,垃圾少了。”
    “说一件很巧合的事情。在迎接环保模范城检查时,岐江河因为水流得不是很畅通,一度发臭。后来通过整治,水质开始好转。那天,国家环保局的一位副局长进行事前的评估视察。他来到岐江河,突然看到河里冒出一条鱼来,非常惊讶,他说不用看了,有鱼存在,说明岐江河的水质非常好。我们看了之后非常激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好了,这条鱼也为中山创建工作挣了分。”
    不过,在吴锐成看来,“中山虽然拿了那么多奖牌,但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成果首先要接受老百姓的检查,所以我们更注重老百姓对城市的满意度。我想,中山获得像全国文明城市这样的荣誉,除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以及文明氛围浓厚等多项指标过硬之外,还因为中山特别注重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人们工作生活的安全感,达到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山虽然拿了那么多奖牌,但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成果首先要接受老百姓的检查,所以我们更注重老百姓对城市的满意度。”
    


在体制改革中转变政府角色

    1998年,吴锐成负责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1999年,他又分管工业。“我经历了中山体制改革和工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我想,要建设最适宜创业的城市,必须有一个适宜创业的制度。中山在2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过非常辉煌的阶段,也经历过痛苦的阶段。”吴锐成说,刚开始,中山因为市属经济的繁荣而成为“广东四小虎”,出现了以威力等为代表的几大舰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属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巨大困难。“当时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抉择,即:打破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模式,开展新一轮的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体制改革。”
    “在体制的改革上,政府发生了两个转变:第一,过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在不再充当运动员;第二,公有经济从非关键性领域和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来,让民营经济当主角。如果把中山工业经济建设20年作一个概括的话,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市属经济为代表的阶段和镇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政府转变角色之后,当公有经济从一般性领域退出之后,随之而上的是以区镇经济为代表的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注重产业环境的营造,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山一没资源,二是市场不大,三是大规模企业少,我们努力培育古镇、小榄、沙溪的特色产业。在打造的过程中,经历过了一个很艰苦的阶段。”
    “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推进政务环境的改革。我们进行了‘两减’,一是大大减少审批项目,从1998年开始,连续3年时间,每一年都在减少政府的审批项目;二是简化审批手续,我们着力打造网上审批系统。另外,中山经济发展还得益于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保障系统,我们着力推进社会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让企业人变成企业人,让更多的人进入到保障体系中,为中山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要建设最适宜创业的城市,必须有一个适宜创业的制度。中山在2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过非常辉煌的阶段,也经历过痛苦的阶段。”
    



企业和政府是密不可分的

    中山大力推行体制改革,从市属经济的模式转换出来,先后提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目标,主要的抓手是全力推动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吴锐成介绍说:“为了推进中小企业尽快地发展,当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比如,中山在广东省率先提出品牌发展战略,市政府重金奖励获得国家品牌、省品牌和商标的企业,为企业的品牌作宣传。我市第一块为企业宣传品牌的招牌在中山国际酒店的对面,是政府出钱的。我们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了技术改造贴息;为推行企业的技术工程中心,给予企业设立省级技术中心、市级技术中心以不同的奖励。”
    “中山搞了很多个会展,这是市委、市政府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的一个做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帮助企业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我们专门在广州请了一个市场调查公司,跟踪中山企业的品牌发展,每一个季度做一次市场调研报告。比如沙溪的服装每一个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市场占有量是多少,哪个品牌最好,都有一个跟踪。”
    吴锐成认为,“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企业和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政府不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是很难发展下去。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也不可能为老百姓办多少实事。”
    如果政府不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很难发展下去。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也不可能为老百姓办多少实事。”
    



改革背后是痛苦的抉择

    1998年,当中山市属经济出现衰落,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改革,在现在看来似乎是弹指一挥,然而对于经历者来说,却是痛苦而艰难的抉择。对此,吴锐成记忆犹新。
    “当年我们要把市属经济放出去,寻找一个新增长点,就像现在说的腾笼换鸟。然而,‘笼’腾出来很容易,但是‘鸟’能不能换得回来,是一个问题。”吴锐成说,中山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时候,经历了很多痛苦:
    第一难,传统模式能不能转变过来。从解放开始一直到产权改革的1998年,其间经历过差不多50年,是从个体经济转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这50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虽然那个时候的经济发展模式变化了,国家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还是有很多人很留恋它。突破这些传统观念,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第二难,在企业改革里面: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山把企业人引向社会保障,人随资产走,经营者承接产权的同时承接债务,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人和钱的问题。
    第三难,企业转了制能否发展起来。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发展,为了帮助企业改制之后的发展,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措施。
    第四难,管理难。以前国有企业都是政府在管理,一转制之后,人都到了社区,组织关系放到社区管理,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离退人员的管理问题,比较棘手。
    改革背后是痛苦的抉择。吴锐成坦言,在改革中他流过一次眼泪,那是在看话剧《商鞅变法》时。“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搞改革的人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不知道下场如何,一直在痛苦中走过。幸运的是,我们的改革很成功,改得比较早,比较完善,抓住了一个先机。我想,如果当时没有市委、市政府统一的认识、坚强的领导,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