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人人讲文明处处显和谐
—— —三年来我市城市文明成果巩固和提升回眸
发布时间:2008-06-19 来源:中山日报
    近日报载,市民黄小姐上银行取钱发现银行多给一万元,她第一时间退还了多给的钱。广大市民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力量,随手可得的钱财,黄小姐选择如数退还,其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正生动地体现了我市城市文明创建的成果巩固和提升。
    经过十年的创建,2005年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自2005年后的3年里,全市秉承文明城市建设“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宗旨,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城市文明建设实现常态化,全市城市文明建设正向着更深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仓廪实文明兴
    去年全市实现GDP1215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五位;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多亿元,比2004年增长近80%;中山常住人口人均GDP达5000多美元,户籍人口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逾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市以占全省l%的土地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变化,说明一个事实:3年来,我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经济条件。     与此同时,政务环境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府机关,我市着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打造“阳光政府”。市委市政府把“惠民生”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今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7%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建设“平安家园”,我市荣获了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刚刚出炉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结果中,我市再次被评定为“一等管理水平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六连冠”的地级市和省内唯一的“六连冠”城市。
    2007年,我市接连获得“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的荣誉。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全市年度表彰大会上,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市级文明镇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和文明户标兵。目前全市正全力以赴创建全省第一个“全国生态市”,投入23亿元,每个镇都建起一座污水处理厂,保证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的要求。
    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
    广大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全体市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文明创建工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明创建的过程是提升市民文明意识和文明程度的过程。正如文章开篇提到的黄小姐的表现,它体现了市民的一种文明自觉。
    2005年以来,我市将提升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开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教育年活动”:2006年是中山市现代公民教育年,以“与文明同行”为主题;2007年是中山市公民文明行为规范年,以“同享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2008年是中山市公民行为文明提升年,全年以“迎奥运·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确定“平安·活力·和谐”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主题,力争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市农村基本建成平安农村、活力农村、和谐农村,构建起农村公共道德新体系。在全省首个制定了“中山市公共场所公民行为文明综合指数测评体系”,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定期进行测评和公布。以活动为载体规范公民文明行为,开展社会诚信建设,培育引导公民的文明旅游习惯养成。编印《中山现代公民教育读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向群众免费发放。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基础上,我市对照新修订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面查找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完善。
    把城市文明过程,看成是市民的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目前,城市之中处处可见知礼向善的文明行为与和谐景象。
    从“文明自觉”到“文化自觉”
    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历次的文化大融合和不断吸收外来的异质文化因子,我市形成了以开放包容、多元创新为特点的文化。一个城市的文明总是源于这个城市的文化,两者密不可分。
    在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后,文明自觉已在相当部分市民心中生根。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准,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出发,2007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致力在全市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今年,我市又以市委一号文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并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提出将在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实施“八大文化工程”,力争明年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到“十一五”期末,把中山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同时,还有慈善万人行、中山城市论坛、中山大讲堂、香山讲坛、中山读书月、社区文化艺术节、合唱节等文化品牌,全市范围内文化气氛进一步浓郁。另外还有总结推广“新农村文化室建设先行点”经验,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全市24个镇区的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标准;成为继深圳、佛山之后的广东省第三个“教育强市”;全市24个镇区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去年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我市获四项大奖,创历届之最。民俗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弘扬,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长洲醉龙、南朗崖口飘色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还投入巨资进行硬件建设,建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群众艺术馆、中山博览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
    本报记者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