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吴月霞(右二)、市政协副主席麦建章(右一)、市卫生局局长梁卫华(左一)检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我市爱国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紧密结合中山实际,形成合力,从城市到农村,从基础抓起,梯次推进卫生创建工作,逐步完善创建长效机制,以创建促发展,促和谐。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积极推动创建工作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倡导健康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相结合,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相结合,与培养群众卫生意识促全民修身相结合,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容、镇容、村容面貌日新月异,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健康防病意识显著增强。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全面提升我市环境卫生水平 1991年,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迅速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督导到位,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创国家卫生城市。1995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再次成功通过全国爱卫会复查,被重新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创建工作向农村辐射 全面开展创建卫生镇(村)工作 从1997年起,市爱卫会积极开展国家、省卫生镇、省、市卫生村的创建活动,按照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稳步推进卫生镇、卫生村的创建工作,全面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至2011年底止,全市18个镇全部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卫生镇,其中11个镇已先后创建为国家卫生镇。全市所有行政村2008年底前全部创建为中山市卫生村,2010年底前又全部创建为广东省卫生村,是全省唯一一个全部行政村均创建为省卫生村的地级市。 制定城市管理法规 进一步推动爱国卫生长效管理 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山市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中山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域责任制规定》等。2010年10月,市政府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些管理法规的制定,促使了爱国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健全检查考核制度 提高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水平 一是健全和完善市长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和检查环境卫生制度。中心城区每年都坚持开展1-2次的市长现场办公会议,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通过现场办公会议解决的涉及民生、环境、道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10多项。同时,每年的重大节日前,分管副市长、市爱卫会主任带队检查城区环境卫生,促进卫生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城管办、爱卫办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检查考核制度。近年来,市城管办、爱卫办联合制订 《城区城市管理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关于实行城区“门前三包”员岗位责任制标准方案》等量化制度,组织城管执法、住建等部门成立检查小组,每月对城区进行一次卫生检查,每季度对镇进行一次卫生检查,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爱卫、城管先进单位的评比依据。 健全“门前三包”制度 促进卫生保洁工作精细化 自1987年市政府印发了《中山市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以来,“门前三包”工作成为我市城区保持环境卫生较高水平的举措之一。2009年9月,我市又专门召开了全市 “门前三包”工作会议。“门前三包”工作快速向各镇延伸。各镇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门前三包”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配足、配好三包员,做好三包路段的保洁工作。 建立漂浮垃圾整洁工作制度 推进内河涌净化、美化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形象,2007年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印发了 《中山市内河涌漂浮垃圾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爱卫会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组长、市爱卫办主任任副组长的内河涌漂浮垃圾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同时,市政府从2007年起每年投入300万元对各镇区进行补助,并要求各镇区配套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各镇区相应配套资金近4000万元。内河涌漂浮垃圾得到较好整治,全市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健全病媒生物防治机制 有效防止传染病发生传播 我市除害消毒管理站及各镇区除害消杀专业队伍健全,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1988年、1993年、1996年我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无鼠害先进城区”,“灭蚊、蝇先进城区”,“灭蟑螂先进城区”称号。同时,从1993年起,全市各镇先后创建为省灭鼠、灭蝇先进镇。为我市创建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延伸 爱国卫生运动起源 1952年3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国成立了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当年,毛泽东主席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大会上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从此,爱国卫生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