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城市精神凝聚300万市民
全民修身行动拓展“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城市精神更清晰和广阔的图景
发布时间:2012-12-26 来源:中山日报

11月12日上午,中山市城市原点标志揭幕仪式在孙中山纪念堂举行,这标志着我市原点坐标从此确立。(资料图片)

    一座伟大的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对其深刻的眷念。去年以来,中山开展的全民修身活动中,“城市精神光大行动”,是该活动的十大行动之一。这场行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拓展中山城市精神的广阔图景,让300多万中山市民深切感受到生活在“此处”的优越。
  而在城市精神光大行动的过程中,未来或许还要进一步突破包括权力本位、纷繁而芜杂的人际关系、高楼和工业崇拜对城市的精神“围剿”,来弘扬这座城市“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精神。典型纪念香山建县860年追寻中山城市精神原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一个人、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根,只有弄清楚城市的根与魂,才能找到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动力。由市政协委员学堂主办,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山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纪念香山建县860周年纪念活动正在为中山城市精神追寻原点。
  “香山的根在哪里?中山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移民的?广府人是从什么时候移民到中山的?闽南人、客家人又是什么时候移民到中山的?”在近四个月的活动中,主办方通过举办中珠澳三地座谈会、文化沙龙等形式共同追寻香山历史文脉。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山广播电视台分别开设专题《香山移民图谱》和《香山移民录》,派出记者追寻当年香山人移民的脚印,前往粤北的南雄珠玑巷、江门的荷塘、良溪和珠海澳门等地,以历史和现实取镜,通过专家、普通市民访谈,历史钩沉等形式,从历史、语言、文化等角度展现中山在历史上的移民历程,讲述新老中山人在中山的发展和建设中共同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相互融合的故事等,讨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老中山人的共性特点,反映中山人博爱、创新、兼容、和谐的精神特质。
  在12月21日举行的总结会上,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表示,香山县成立于南宋绍兴22年(公元1152年),但对于具体的成立日期,一直以来并未见诸记载和论述。而在今年迎来香山设县860周年之际,关于香山城市文化原点的探讨显得尤为迫切,由此才有了“千年移民寻根行”的活动,并借此活动促进新老中山人的融合,推动和美中山建设。“钩沉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通过这一活动,一些答案逐渐清晰,一个人,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根,纪念香山的过去,目的是要以历史文化精神来勉励现在的人,共同寻求未来的发展空间。这是传承传统、延续今天、启示未来的需要。”
  作为孙中山故里,这样的追寻一直在进行。“中山人在上海”、“中山人在京津唐”、“梦回东方”……在过去的一两年中,修身行动伴随着寻找城市精神,成为中山文化建设的重点。在追寻中,一些答案逐渐清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走向何方?只有明白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这些追寻撞击着新老中山人的内心,推动着新老中山人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并激励着后人不断开创新的历史。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座城市也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纽约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她后来的世界地位,与纽约所具有的宽容精神密什么是城市精神?西方著名学者宾格勒认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向世界展示她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的同时,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内在的风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精彩的,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风貌,还将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未来图景。切相关。在纽约,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文化风格构建了独特的纽约精神。同样,巴黎的独特人文精神,让巴黎成为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8字精神”的新含义期中山人精神放在了首位。在过去一年的修身行动中,“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这8字精神被赋予了更清晰的含义。
  在这场行动中,中山人再次从历史源流上追寻中山这座城市精神的根源。中山启动全民修身后,利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全市统筹、镇区联动,举办了包括“翠亨论坛”、首届孙中山文化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大型慰问演出、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四大系列近百项活动,打造出中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历时最长的文化盛事。这些与中山城
  在中山全民修身的行动计划中,关于城市精神光大行动,将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包容拓展中山“城市空间”
  包容是城市精神最本质的特征。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碰撞中,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在全民修身行动中,以“新老中山人”主题为载体,中山这座城市的包容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
  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曾用过一个比喻:这是一个破坏的时代,也是一个建设的时代。博爱、包容、和谐等一系列城市精神,最终将归结于一个城市的创新,没有创新,城市就没有活力,创新是体现一个现代城市竞争力和凝聚力的最重要的表现。
  西方的学者认为,城市本身便在表达和释放着人类的创造性欲望。在过去一年的全民修身行动中,中山这
  新老中山人的融合,强化“一家人”理念,合力打破二者的心理隔阂、身份障碍,深化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园的思想基础。今年以来,全市各镇区利用“修身学堂”,开展了几十场关于新老中山人融合的主题宣讲。宣讲的内容包括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新老中山人融合措施,解决新中山人培训就业、劳资关系、住房困难、子女入学等实际工作典型案例,以及新老中山人一起探讨共处共融实惠……为将新老中山人的融合落到更广泛的实处,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新老中山人融合度”列入考核指标。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山走出了与珠江东岸地区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尤■创新是城市精神延续的根本座城市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这座城市人以其想象力,不仅通过高耸的商业建筑和公共设施来展示他们重塑自然的能力,更是鼓励这座城市的居民在塑造这座城市的轮廓之时,创造出新的智慧成果。
  “修身学堂”600多间,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开展宣讲活动3500多场次,群众参与达50万人次,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一年来取得的修身成果,既体现的是全民修身的号召力,本身更是在领域的世界引领者和世界艺术中心。
  中山,在全民修身行动中,这座城市精神的魅力,正以更清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市特质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国内外再一次清晰地认知中山城市“8字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同样,中山人更深刻地理解到,孙中山是中山宝贵的文化资源,他敢为天下先、博爱等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无数华人乃至其他人群,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这种品质将会在中山人血脉里流淌。民国时期,中山曾经是全国的模范县,这不光是在经济上的繁荣,更多的应该是在文化上的积淀,这一切都是靠着具有海洋气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铸就。显然,这种品质也是中山城市精神“最大公约数”。其是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探索出了中山的经验,这一经验让城市在另起炉灶,构建一个新的秩序的同时,没有割裂城乡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城市发展面临本土和外乡人、新进城的“城市人”与后进城的“乡下人”产生激烈的文化冲突时,中山城市的探索和建设实践,以“新老中山人融合”的方式,再次走在了前面。这些注入了新内容的包容精神,将不断释放这座城市的创造力,为中山城市拓展新的精神空间,激发中山城市新的活力。展现这座城市人的创造力。
 更多的市民发挥创造力,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去,成为中山谋求社会善治的最重要基础。而全民修身的十大行动30条具体措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些行动与加强城市管理、加强诚信建设等有效结合,将激发中山这座城市更多的创造力。
 只是这座城市的创造力,需要更多的包容来呵护,尤其还要进一步突破包括权力本位、纷繁而芜杂的人际关系、高楼和工业崇拜对城市的精神“围剿”。专家访谈在城市文化中寻找城市精神——访市文联主席胡波
  当国内很多城市发展太多注重于物质形式,在探究城市精神时也将视野局限于那些集结在城市范围内的永久建筑物,而忽略了她其中所蕴含的传播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忽略了一个城市的居民对这座城市所产生那份特殊的感情时,中山这座城市,以全民修身作为契机,再一次巩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这一属于中山城市的信念体系。
  市文联主席胡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信念体系存续在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之中,过去以及未来,中山人应当将在传承和发扬中山城市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去弘扬这座城市的精神。
  胡波说,全民修身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先后设立了600余间“修身学堂”,开展宣讲活动3500多场次,使几十万人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统一、个人与群体相融合的“修身学堂”里,充分享受了道德和文化的精神盛宴。
  600多间“修身学堂”里的内容,涵盖了全民修身十大行动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岭南文化、香山文化的结合,以追寻城市文化原点等形式作为载体,将古今杰出人物和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身边好事相结合,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以事感人,以法律人,以理喻人,以文化人。这种以全体市民为主体,以党员干部为动力,以修身学堂为主要阵地,以全体市民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为出发点,以“身修、家齐、市治、一方平”为基本目标的全民修身行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提高现代公民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修身达人之路。
  胡波说,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作为,而必须做他所应做的事情,也就是要成为一个有涵养有道德品质的人。而道德不可能是说有就有,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修身,就是指引人们实现道德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
  胡波说,从实践行动上看,古人修身除了自修外,更多的是求助于学校、私塾的讲学和讲会上的“师者”。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习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宋元的讲堂重师道,而明代之讲会重友道。到了清末民初,则出现了新式学堂与私塾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局面,传统的讲堂和讲会逐渐被新式学堂甚至教会的讲堂所取代,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取代了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成才”取代了“成人”。如今,上自中央下至地方,一直反复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的宣传和教育也从未松懈,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理想信念,似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胡波认为,在修身活动中,“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城市精神与“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都得到光大。而这些精神都是根据近几十年,乃至几百年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从中山城市的文化传统中总结出来的,中山城市精神的弘扬,必然与这种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文/本报记者陈恒才冷启迪图/记者叶劲翀夏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