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数群体”是什么?“形婚”遭遇着怎样的社会压力?艾滋病与性的关系又是如何?4月9日下午,“性的多元、平等和健康——别怕,性少数群体”讲座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智同广州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叶贝与300多名大学生、青年团干分享了“性少数人群”的故事,倡导性的多元平等以及如何正确进行性健康教育。
活动由市网络文明志愿者总队主办,市疾控中心、市红丝带关爱中心协办。在当天的讲座中,叶贝从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讲述个人生命成长故事;与现场的观众进行同性恋“先天论”和“后天论”的讨论,阐述同性恋家庭成员的关系和面临的现实困境;而在“性与艾滋病”这一热议的话题中,叶贝认为,“男同”和“艾滋病”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必要因果关系。但随着男同群体感染率的逐年升高,他所在的公益组织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希望能够宣传防艾的知识,让更多同性恋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记者获悉,2014年中山艾滋病疫情分析报告显示,男男性行为人群是中山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人群,感染率已经超过1成。去年,我市首次在青年学生(中职)中发现感染HIV者,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17岁的感染者被告知病情时,却不知“HIV”是何物。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大学校园发现HIV感染者。
叶贝自述
"同志",你好
33岁的叶贝,在讲台上风趣幽默,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真诚而笃信。作为珠三角较为知名且"出柜"的公益活动家。他在大学时就开始向家人告知自己的"同志"身份。2004年,叶贝在西安参加当地的男同性健康教育公益服务,并成为当地公益小组负责人。移居广州后,他建立了智同广州公益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性多元平等倡导和性健康教育。
13岁那年,发誓打死也不要做同性恋
13岁那年,我在西安,刚刚步入青春期的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张照片重重地刺激了我。那张照片是来自《黑镜头》,照片摄于1991年的旧金山,主人翁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同性恋,再过两天他就死于艾滋病了。胳膊的皮肤上显露出大块的深色皮疹。他睁大了双眼看着镜头,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我,是那么惊恐、无助。他身后,有个模糊的男人的身影若无其事地翘着腿坐在沙发上,好似这个即将和他疏离的世界的浓缩。
那个黑镜头,使年少的我当时在心里发誓:打死,将来也不要做同性恋。
某些身份就像肤色一样无法选择
但人的某些身份就像你的肤色、种族、家庭而无法选择一样。我想性取向就是其中之一吧。弗洛伊德说:人的性欲与生俱来。我能清晰地回忆到自己的性欲,可以追溯到三岁,那时我也是刚刚能够记事。但是那种感觉之猛烈,至今还能记忆犹新。
那天,爸爸带我去一个诊所,那里的墙上挂着一张针灸的穴位图。医生没有给我针灸。但是那张图却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穴位图里的模特是一个身体匀称健美的成熟男性。看着那张图,我当时的心里有种非常奇怪的体验,激动,愉悦,但又比较紧张。所以忍不住要盯着那张图看。
人的性欲与生俱来,但是关于性的身份的定义和分类,这个权利却不来自于个人。同性恋这个词,我小学就知道了,但并不完全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的父亲是一名临床心理医生。家里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渐渐明白了关于这个身份的知识。又是13岁那年,我接受了这个身份。但知识和直觉又告诉我:这个身份将会为我的人生带来些什么,也许会有更多的歧视、孤独、疾病、迷惘。
人们常说,"同志"少年比较早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比异性恋孩子有更高的几率成为外部环境的受害者,例如,暴力、歧视、疾病、自杀等等。18岁的时候我想过自杀,还好有朋友救了我。透过黑镜头看见疾病和死亡的瞬间而永恒的表达,让关于歧视和疾病的恐惧多年来萦绕在我的心头,至今还未散去。但这又刺激了我拼命地去学习、去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去服务他人。我想我是透过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出柜"后,我倡导成立同伴互助小组
上了大学,我鼓起勇气逐渐向我的家人、室友、同学、老师坦诚"出柜"。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糕,他们接纳了我,并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大学期间,我得到了一个校外参加公益培训班的机会。智行基金会组织了一个MSM(男男性行为人群)艾防同伴教育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里,我了解到了NGO、公益小组、同伴互助的社会服务等概念。后来在智行基金会的支持下,我领导成立了智同西安公益小组,为家乡的同志社群做服务。
2006年毕业后,我随当时的男友从西安一起漂泊到广州。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又成立了智同广州公益小组。2009年,在商业公司磨炼了三年后,我决定全身心投入NGO领域。那年在我的倡导下,成立了智同广州同志中心,我们的公益服务也从同伴艾防教育延伸到在社区诊所合作开展MSM 艾滋自愿咨询检测、艾滋感染者服务、LGBT(女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反歧视公众教育、社群公益文化培育。
LGBT公益和传统主流的公益 (环保、助学等)比起来,筹款更困难。我知道,身为一个LGBT领域的公益人,还有崎岖的路要走。黑镜头里曾经的故事在我们如今的现实世界中依旧存在。我内心的恐惧也还未完全消去。但就像已故的美国"同志"运动家哈维米尔克曾说过的那样:"要是仇恨的子弹打穿我的头颅,让它先打穿所有歧视和偏见的'柜门'。"
相关新闻
什么是性少数群体?
“性少数群体”LGBT 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 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 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