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山市政府出台《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五年规划(2013—2017年)》。5年来,为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中山市、镇、村(社区)三级先后购买法律服务,388 名执业律师脱下西装走上田间地头普法、调解矛盾纠纷,实现全市277个村居全覆盖。
今年,中山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即将“迎考”。法律的神经末梢有没有真正延伸到村居?居民们身上、政府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社会的法治指标呈现出什么趋势?记者提前打探。文/ 本报记者张房耿通讯员祖贺图/本报记者赵学民
现场
村民排队找律师解决纠纷
5月23日下午,西区隆昌社区居委会,律师值班室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匡律师,您给我写好了起诉状,但我没文化,怕听不懂法官和被告在说什么。”居民麦佛洪只会一口浓重的本地口音。
匡腊光所在的广东维纳律师事务所,已经在西区驻村服务了2年。这天,匡腊光又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居委会。
麦佛洪要状告的是租住在五组的许某。“去年2月,我骑三轮车回家时被路边两辆摩托车挡住去路,敲了摩托车旁的屋门许久,一伙人冲出来对我拳打脚踢。”麦佛洪说,他被踢中下体晕了过去,住院8天,花了近4000元医疗费。
但是许某拒不承认打了人。半年时间里,麦佛洪多次到派出所反映。经派出所介绍,他找到了社区居委会驻点律师匡腊光。去年9月,匡腊光帮麦佛洪拟好了起诉状。没想到,案件今年7月就要开庭,麦佛洪却遇到了沟通难题。
考虑到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时间,23日,麦佛洪和匡腊光签下了委托代理协议。匡腊光决定免费帮麦佛洪打这场民事侵权官司。
排在麦佛洪后面要找驻村律师的,是隆昌社区悦生下股份合作经济社的社长黄金庆。黄金庆当了15年的生产组长,如今因为一件村集体的土地租赁纠纷,让他焦头烂额。
早年间,有承包者承包了悦生下股份合作经济社550亩土地用于养殖业,事后发现少了18亩。原来这18亩已被另一承租者原某占用多年。承包人起诉悦生下合作社并胜诉,合作社随后找到居委会,并委托了匡腊光打这场官司,将原某告上法庭。
2017年初,法院判令原某要退出占用的土地。如今赢了官司,执行却还没有进展。“社员对原某没有交还18亩集体土地有很大意见,影响到了正在进行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黄金庆5月18日找到匡腊光律师,匡律师拟了一份紧急情况说明送到了法院执行局。
5月23日,匡腊光告诉黄金庆,法院已经表示将加快执行进度。“以前我们遇到纠纷只能找治保会,如果要打官司就得到城区找律师事务所。如今,律师驻点村子里,有事就在村里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了。”黄金庆说。
黄金庆对匡腊光连声感谢后就匆匆出了门,他后面还有人排着队要找匡律师调解纠纷。
变化
1
村民维权从“拍桌子”变为“打官司”
黄金庆说,以前有纠纷村民都是靠拳头,如今都懂得用法维权了。
对于律师进村居带来的变化,在港口司法所一线工作了32年的老所长黄润坤也竖起大拇指。近年来,随着主城区扩容,港口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带来的社会管理难题难度更大。
“2010年以前,村民发生土地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到镇政府门口或是交通要道上堵路。”当时的黄润坤更多的是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港口镇西街社区书记兼主任陈春恩也深有感触。“以前村民发生股权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有的人上来就拍桌子”,陈春恩指着办公室的茶几笑称,“茶几都被拍碎好几次了。”
2
政府管理从“救火式”变为“制度化”
信访维稳工作繁重和复杂,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3年7月,港口镇政府与国融律师事务所签订了 《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律师服务合同》。律师列席党委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并出具律师意见,将政府的重大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效避免决策失误和行政违法行为。
“以前政府维稳‘扑火’,用的是行政手段和思维,但这几年我们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和资源,运用法律的手段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效果完全不同。”黄润坤说,如今居民有纠纷就到社区或者是到司法所调解,不行就起诉打官司。
陈春恩认为,律师进村居不仅是村民纠纷的“和事老”,同时还帮助规范村居管理。“顾问律师会协助村(社区)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实现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和群众监督。”
随着村民法律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权。数据显示,2015年,港口镇政府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18起,2016年达到28起。得益于律师顾问,政府行为越来越规范。2017年前5个月,港口居民提起行政诉讼下降至仅4起。
3
律师案源得到进一步拓展
“刚刚过来社区驻点的时候,居民们对律师并不买账。”匡腊光说,村民对于政府花钱给他们聘请的律师有顾虑。有时,驻村律师给出了相关意见后,村民们还会向其他律师咨询,后来发现并没有偏差。渐渐地,大家开始接受驻村律师,如今已经形成了遇事找律师的习惯。
随着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如今需要通过诉讼解决的绝大多数都只有历史遗留问题了。邻里纠纷等直接在社区就能调解,真正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比起在城区做业务,到镇区村居驻点更接地气,也让我们对基层群众的法律观念、纠纷类型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匡腊光坦言,律师驻村工作获得群众认可后,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业务源。
中山律师进村居重要年份记事
2002年
评价
省律协:中山经验值得全省推广
2017年4月27日,广东省律师协会相关调研组来到中山,调研组走访多个镇区调研后认为,中山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中“网格化管理、集约化服务、可视化运作、项目化推进”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市司法局:法治指标向好发展驻村律师功不可没
市司法局副局长何务生介绍说,律师通过发挥专业特长,为基层提供优质细致的法律服务,已成为维护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山近两年反映城市法治程度的指标呈现‘四降四升’的良好态势:信访案件数、群体性问题数、不稳定因素数量以每年15%左右的比例逐年下降,全市刑事发案数下降50%以上。与此同时,反映通过法治途径解决纠纷的行政复议案件数、法院立案数、仲裁案件数、人民调解案件数则以10%左右的比例上升。”何务生说。
“今年,驻村律师还全面深入到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何务生介绍说,村(社区)律师为群众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专题法治讲座,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村(社区)群众合法有序参与选举。
对已完成换届工作的,驻村律师还将协助新一届村 (社区)‘两委’班子起草、审核、修订村(社区)自治组织章程、村规民约以及其他管理规定;为村(社区)重大经济、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法律意见。
思考
从全覆盖到精细化,驻村律师服务还需再迈几道坎?
服务创新不足,如何激发律所的主动性?
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王少敬认为,中山一个律所签约一个镇区的所有村居,“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团队”取代了“律师一对一”的模式,实现法律服务集约化的服务渠道。但与此同时,调研组认为中山“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组织工作一体化效能不够,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对此,市司法局副局长何务生表示,接下来律师进村居工作将朝精细化、专业化的路线延伸。“每个镇区实际情况不同,每家律师事务所也有专业强弱之分,我们需要在这方面找准结合点,适应当地镇区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最合适的法律服务产品。”目前,中山已开始探索实施“村居产品项目化”购买模式,“法治坦洲”宣传项目、调处农村股权纠纷事务项目等,都是社区顾问工作中延伸的专项服务产品。
驻村律师变动大,如何保障服务的持续性?
记者连日来采访驻村居律师发现,全市社区法律顾问政府招投标模式并不统一,有待完善。广东国融律师事务所邱爱山告诉记者,该所和港口镇签订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服务,采取的是直接签约的形式。但该所在其他镇的业务中,却有可能面临重新招投标的问题。
“由于实施招投标,对律师事务所年限、专业、服务等综合能力有硬性要求,导致优秀社区法律顾问或长期服务该辖区的社区法律顾问无法再继续提供服务,辖区村居法律顾问变动较大,法律服务工作资源严重浪费。”省律协调研组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调研组建议,中山可考虑由市律协出面与相关部门沟通,多方运作,规范招标文件,坚持自愿、稳定原则,引导合理招标,使招标科学化。或根据地区差异,采取协议或招投标模式并存。
服务价格标准不一,服务质量怎么考核?
此外,目前我市社区法律顾问补贴不统一。如有的镇按1.2万元/年·村(居)的税后价格购买律师所的服务,而有的镇却不能保障 “1村1万元”的税后收入。这对于驻村律师的服务质量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
调研组建议借鉴其他地市经验,可考虑提高补贴额度或免税。
此外,部分社区法律顾问知名度不高,调研组建议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法治风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