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村镇 >> 正文
《中国作家》刊发报告文学《小榄启示录》
发布时间:2006-09-15 来源:中山日报
近年来,中山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涌现出了诸如小榄镇、古镇镇、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和西区长洲社区党总支书记黄乃衔等一大批典型,引起了各方关注和赞誉。最近,本报刊发了通讯《八载引春风架起连心桥——来自港口镇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的报告》。新华社记者孙燕、张愈升感佩于农民义工队“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奉献精神,采访撰写了通讯《有这样一支农民义工队》,刊发于2006年第10期《半月谈》。由此,义工队的事迹更是声名远播。 上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主编何建明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娜、蓝文君前来我市采风,并先后深入到小榄镇、古镇镇和西区长洲社区的干部群众、企业农家间,剖石采玉,披沙沥金,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烟雨播翠》(5月20日刊发《人民日报·作品》)、《小榄启示录》(2006年第6期《中国作家·纪实》,同时刊载于《人民网》)。《这里的世界最明亮——“中国灯都”古镇纪实》也将于本月下旬在《中国作家》刊发。这些先进典型展示了中山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时代风采。今日本报A5-A12版对《小榄启示录》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18][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7585818666.jpg[/IMG][/URL][/align] [B]目录[/B] 一、风流篇 二、探索篇 三、王者篇 四、和谐篇 五、品位篇 2005年,广东中山市的小榄镇全年经济总收入332亿元。 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在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几乎接近一个省的经济收入! 天下的事竟有这般神奇! 当年,浙江温州人,靠着一台补鞋机,搞出了一个“温州模式’,制造了一个富裕浙江。如今,广东的小榄人,凭借一把锁起家,进入了中国“工业革命”的高层次领域——制造业,开启了中国又一个“致富模式”。 小榄镇的奇迹,源于一群共产党干部先进的执政理念,赖于全体人民勤奋与智慧的创造。 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的目光决不可以绕过小榄。 [center][B][color=#DC143C]小榄启示录之风流篇[/color][/B][/center] [B]说小榄是镇,其实是一种有趣的无奈。这是因为,小榄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镇级行政区域单位,然而小榄又不是“镇”,它实际上是个城市,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有规模和气势的城市。与内地许多中等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超过不少地方。在小榄镇的城中驱车行走,一个小时之内出不了城。这就可以想象得出它所具有的规模了。中山市像小榄这样的镇不是一两个,小榄则是更具规模而已。1978年以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始使这座古老的小镇获得真正的发展机遇。小榄镇党政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切实利用本地优势,在这块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迎来了自己的风流岁月,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更使这里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首要的还是要发展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其他一切工作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采访中,中共小榄镇委书记黄标泉多次向我们强调他的这一观点。[/B]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86][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128313537.jpg[/IMG][/URL][/align] 2006年春,在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的推荐下,当我们的双脚踏上小榄镇这片神奇土地的那一刻,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 是城的世界,还是世界的城?是蓝天白云,仰头可见的清澈;还是绿荫鲜花,伸手可触的馨香?是欢言笑语的柔风,扑面而来;还是亲善和谐的氛围,沐浴身心?呵,这就是小榄镇——一个农民们用心血和汗水建设起的现代化城镇,一群时代开拓者用智慧与信念编织出的五彩锦绣! 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第七的中山市小榄镇,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这里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2005年,该镇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32亿元。在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几乎接近一个省的经济收入!2005年,当许多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均年经济收入才只有一二千元的时候,小榄镇的人均存款余额就已达到7万元——储蓄存款余额,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闲钱”啊! 这一切,实在让人感到振奋。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小榄镇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经济上也是穷得一贫如洗。其中的跨度之大,变迁之巨,实在令人称奇。是什么让这个小镇在短短的20多年中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他们在从农业化转入工业化,迈向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这正是促使我们踏上这块土地的真正动机。 [center][B]第一也“传承”[/B][/center] 中山市可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这里不仅诞生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在近现代史上,还出现过唐绍仪、孙科、王云五、吴铁成等四位“民国政府”的总理级人物。一个中山市(时为县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竟出了五位总理级人物,实可谓“人杰地灵”啊! 在文化、教育界,仅近现代,中山就涌现出许许多多闻名全国、甚至闻名世界的人物:岭南大学创办者钟荣光,被誉为高等教育“第一位华人校长”;萧友梅,是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的创办者;阮玲玉,在她25年的生命历程中,主演了29部电影,演技高超过人,被誉为“一代艺人”;郑君里,是我国可数的著名电影演员和导演…… 小榄原是南海古海湾的岛屿,因境内小山丘形似橄榄而得名。又以菊花著称,曾称“小柴桑”,1959年被誉为“菊城”。 这个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颇负盛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四万多人。 小榄镇自南宋建村,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古老城镇。各色氏族祠堂、文武府第、寺庙、坊表、文塔、桥梁、镬耳楼等古建筑逾千座。 小榄镇更是地灵人杰、名人辈出的地方。明清两代,科名鼎盛,共有文进士19人,武进士33人;文举人143人,武举人161人;贡、监生恩荫193人。总数达549人,占当时全香山县科举总数1832人的29.97%。较知名者,明代有吏、礼、兵三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中极殿大学士何吾驺,南京礼部尚书李书宸;清代有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何璟,湖北正考官、广西提学使李翰芬,镇威将军卢殿标,武探花何乃斌等。前面提到的那位岭南大学创办者、被誉为“第一位华人校长”的钟荣光,也是小榄人。 无独有偶。在距今已28年的1978年,中国农村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也是小榄人!——这应该说是一件颇值得欣喜的事儿。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优势”和“传承”。 南宋咸淳年间,中原人南迁,使这里人口骤增。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引水灌溉,围堤固沙,筑坝垦耕,使这里的农耕技术和堤围质量均有提高。 到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陆续派兵在这一带屯田,大大扩大了这一带的耕地面积。农闲时,屯兵做竹织用具及刀、锄等生产工具,从事手工业的屯兵,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小榄最早的手工业生产者。 历经500余年,到了解放前夕的1948年,小榄镇的工商业形成了电力、机械、碾米、制糖、制灰、制砖、建筑器材、化工、竹器、木器、玻璃、食品、五金利器、绩麻、纺织、绳缆、毛巾、草葵制品、烟酒等30多个行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虽然使这里店铺林立,人民生活仍处在极其贫困的状态。 1949年11月8日,小榄获得解放,人民这才当家做了主人。 1953年9月1日,成立了小榄镇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协会。1954年1月5日,成立了中山县工商业联合会小榄镇分会。1955年,成立了小榄镇小商贩协会。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此后的20多年里(直到1979年),小榄镇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工商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方面仍然很穷。 但,小榄人勤劳、智慧、勇敢、聪明。 即使是在那政治上禁锢、物质上贫困、精神上套着重重枷锁的“特殊年代”里,小榄人也无不时刻在为增加收益,为尽可能免遭一些饥馑之苦而发挥着自己的勤劳、智慧、聪明和才艺。农民兄弟为了发展经济,更多的是在大田地里种植蚕桑树、甘蔗林、优质高产水稻等一些经济类农作物,以及干些开挖鱼塘放水养鱼的营生。 城镇居民则想方设法在手工业加工、商品贸易和物资流通领域追求着利润。“特殊年代”自有特殊年代的“特殊”之处,有许许多多本不应禁止的事儿却偏遭到“禁止”,不准“经营”。别无出路,人们在呻吟感叹中挣扎着…… 苦海无边,彼岸何在? 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在农村和城市的一些政策,才渐渐有所放松。随着一些经济工作方面政策的逐渐放开,“来料加工”、“来图订做”、“来单加工”和“补偿贸易”等经济活动允许开展了。及待后来“改革开放”春雷响起,小榄镇的工商业才渐渐得以“复活”。到1979年末,全镇就拥有各类厂、社46家,职工人数(包括交通)达到9360人,工业总产值达到3740万元,农副业总收入达到15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038万元,储蓄余额570万元,向国家提供财税收入270万元。 如今,对于小榄镇来说,上述这些数字显然太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上述这些如今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就如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看今天的小榄镇一样惊奇!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靠劳动致富,全家一年劳动所得10500元,使得他成为全国农村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这便是小榄人在那个时候的骄傲! 小镇风流曲从一开始就显得美妙、动听! [center][B]气势和磅礴[/B][/center] 走在小榄镇的土地上,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宽宽的街道,高耸入云端的林立楼群,清清的小河流水,绿绿的草坪与花园,大气磅礴的中心广场……小榄镇处处显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气魄! 是的,只有“气势”,才能“磅礴”。 这是我们对小榄镇物体和环境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小榄人的精神与行为的感觉。见过小榄镇党政领导一帮人后,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的仍然是一种浓烈的磅礴气势。 那天主人带我们走进一座19层高的现代化办公大厦。晚霞映照下的这座银灰色建筑,无论从高度和质地,都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国有名的波士顿式的金墙银座世界之中!泱泱中华大地,数万余城郭,像眼前这样的现代化银座建筑,怕不是很多。如此气派的建筑,即便放在北京、上海,也是非常抢眼。何况,现在我们是在一个南国的边远小镇所看到的!而小榄的这座建筑在今天不是唯一的,它的建成时间是在10多年前! 你无法不佩服小榄人的气势和胆识。 当我们登上耸入云霄的楼顶“观光”,鸟瞰小榄全景和远处的中山市境,视野中尽是一览无余的繁华街市和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立交桥,以及别墅群、绿色公园和连天的碧水青山……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的银座,如“鹤立鸡群”在城中城间…… “这是小榄镇城镇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站在大楼高处,现任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总经理的唐燕梅女士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 唐燕梅这位跟随黄标泉多年拼杀在建设一线的“柔弱女将”,却是这栋顶天立地的银座大厦的“老板”哩! 唐燕梅本人就是小榄的一个传奇。她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先是在一家企业里干了一年多,后到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一直干到今天。她说刚调来时,她是公司的出纳。公司最初是在一个极小极小的办公地点办公,当时只有4个人,后又调进一人,共四间简易办公房。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与会计占一间房,叫做“财务办公室”。财务办公室的左边是负责道路、桥梁的两位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财务办公室的右边是总经理办公室,里面除了两张桌子外,还摆着一条长木椅子,能坐3个人,是专门为前来造访的客人准备的。另有一间接待室。黄标泉是总经理,头衔不小,兵马可怜。但谁也想不到,弹指一挥间,这个小公司竟然把一个古老而破落的小镇,建设成今天如此规模和气派的都市! 黄标泉和他的公司职员在历届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高举改革大旗,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描绘出了小榄镇炫目的现代化图画。 唐女士告诉我们,在黄标泉任职总经理的最初几年,公司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队伍也迅速扩大。短短几年时间,公司拥有员工5000余人。小榄镇城镇发展,正是依靠这支主力军,左冲右突,创造了每年经济收益都以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的增长速度,成为小榄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支创效益最好的队伍。 小榄镇的镇志告诉我们,有800多年历史的名镇小榄,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仅有2平方公里的面积,而现在,小榄镇城区面积一下扩大了十多平方公里!纵观小榄的发展,城镇建设几乎可以称其为龙头。而引领这个龙头的正是黄标泉与他的这支“城建队伍”。在今天的每一条街、每一座楼、每一个社区前,人们都可以讲述一串串关于小榄人当时创业的动人故事,但这仅仅是整个小榄镇建设与前进大协奏曲中的一些小音符而已。 我们身边的唐女士还是喜欢“建楼说楼”。“小榄城建要说的事太多,还是说说盖这楼的经过吧!”从银座大厦的顶部落地窗,唐燕梅指着我们身后的雄伟建筑说,当时小榄镇政府提出要盖这样一座具有小榄镇标志性的建筑时,有人听了直摇头,怀疑小榄镇100年后也不能发展到那样的光景。谁也不曾想到,十几年后,我们的小榄镇呈现出了现代化的都市式规模。从这事上可以看出,他们这一代镇领导的超前意识和干大事的能力。为建这座百年不落伍的标志性工程,黄标泉先后率有关人员多次赴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等地考察。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小榄镇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的心血。 “你们觉得这楼怎么样?”唐燕梅笑着问我们。 “超一流!在小镇上能看到如此宏伟的建筑,不可思议!”我们除了感叹,依然是感叹。 “黄书记做事,就是这个样。他所干的事,既想得很远,又想得很近。远在是对小榄前景的展望有预见性,近在能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唐燕梅的话,一语道出了小榄镇领导们的高瞻远瞩与求真务实。黄标泉自己和我们所采访到的许多干部群众都透露过同样一个事实:小榄镇党委和政府他们一班人,干什么事前,总要进行几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然而走出去学习考察,再回来细细琢磨,最终作出自己的正确决策。 “一块红绸,一旦做了旗帜,就会布满弹洞……”在第一次与黄标泉见面时,这位小榄镇掌舵人,就曾充满诗意地对我们如此说。“其实我最害怕宣传我本人……”这位“害怕宣传自己”的镇党委书记,没有向我们讲述过他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与“难忘经历”,但从其表情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领航人对现今的小榄的自豪感。“我热爱这片土地,因为它养育了我,我对它有感情。有感情,就想把它建设好。这就是我对小榄镇的全部心思。”黄标泉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基层共产党领导干部的胸襟。 我们的视点,还是眼前这座19层大楼。据说大楼刚竣工那些日子里,由于它也是全中山市最漂亮的建筑,所以一时成了全市人民的一个新“旅游景点”。 国家建设部部长到小榄镇视察、考察工作,看了这座大楼,夸奖中又多少带点儿羡慕的口气说:“你们小榄镇可真不简单呀,我们建设部也没有这么一座大楼!” 离开大楼前,唐燕梅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不失时机地向我们介绍她公司现在的情况:公司已发展为集公用事业、房地产、电子、贸易、高新科技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经济实体,是小榄镇政府的直属企业集团,其所从事的产业是镇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年产值超12亿元。现在公司的主要业务,除在国内广为开展外,还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铺开。 正是:小榄镇的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都不可小觑! 链接: [center][B]中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B][/center]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靠劳动致富,全家一年劳动所得10500元,使得他成为全国农村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 [center][B]风流标签A[/B][/center] 近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小榄人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人奇迹!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世界男子乒乓球锦标赛、第九届全运会男子篮球赛;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小榄(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等。 先后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音响行业产业基地”,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协小榄镇创作培训基地”,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卫生镇”,被国家农业部等授予“全国乡镇进出口创汇五强镇”,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先进绿化百佳镇”,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被国家体委等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等等。 还被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 [center][B]风流标签B[/B][/center] 截止2005年年底,在小榄镇这片总面积只有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籍人口15.7万,外来流动人口却有16万人之多。全镇拥有工业企业6005家,中等规模以上企业619家。 全镇经济总收入332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287亿元,商业营业额100亿元,农业收入1.36亿元;税收总额17.8亿元,人均税收1.1万元;人均GDP7万元,人均存款7万多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62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50.8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0.8:63:36.2;形成了以固力、华锋制锁集团和聚龙公司为代表的五金制品基地,以美加、惠亚为代表的电子电器音响基地,以及食品饮料、服装制鞋、化工胶粘、印刷包装等六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镇民营工商企业1998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94.5%,民营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成为小榄经济的主体。 全镇31家企业拥有国家、省名牌名标73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4个……在这73个名牌名标产品中,“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和“力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还在深圳、新加坡上市,成为小榄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B]启示[/B] [B]今天的小榄,无疑是“富裕”的象征。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小榄镇的经济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提前在20世纪末迈入了现代化进程。我们对小榄现代化进程不难理解为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而经济发展又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个过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过程。[/B] [center][B][color=#DC143C]小榄启示录之探索篇[/color][/B][/center] [B]著名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曾经发问:为什么传统社会未能产生自我维持的增长?为什么会有近代以来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增长? 在此,我们也想对小榄发问:小榄的经济发展进程到底是怎样启动的? 那是个凉风爽朗的傍晚。茶室的庭园外,灯光明亮而柔和,举目近处远景,令人陶醉又赏心。善谈的董祖文副镇长与我们席地盘坐在飘着清香的茶室的沙发软席上。 “一个小镇,能拥有今天的辉煌,我们自己也感到自豪。问题是,没有多少年前,我们同其他地方的农村乡镇也没有多少差别呀!就这一二十年的奋斗岁月,我们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老百姓能够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社会和谐稳定,各行各业都充满生机,干群关系亲如一家。这种景象让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它从本质上,也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而纵观我们小榄镇发展的特点,我个人的总结可以概括为这样的话:人、一群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的人、一群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的人在各种机遇面前既激情张扬又非常理性的忘我地在为小榄镇发展努力探索着、献身着……” 董副镇长不愧是小榄镇政府里的“秀才”。这位在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小榄镇领导层中唯一的一位非本土籍镇领导者,能发自内心的这份感慨本身就是一种引证。它引证了小榄镇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抓住发展是硬道理,并在发展过程中,紧紧依靠人——这一决定历史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因素,通过改革,放手让一切劳动、智慧、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 因人而生动!静心地思忖一下小榄镇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构,难道得出的不是这样的结论?[/B]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89][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1514232034.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关键时刻,执政者站在改革潮头,审时度势,以“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大无畏精神,着眼从旧城改造入手,为已经开始形成的自发性市场提供养分与空气。图为黄标泉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小榄。[/color][/size][/align] [center][B]“锁”中找窍门[/B][/center] 人,小榄人,以前与所有乡村一样背朝皇天、面朝地的庄稼人,他们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饱含了对贫穷的倦态和对富有的渴望,于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拂的那一刻,就敏感而迅速的行动起来。人多地少的小榄人,素以手工见长,特别是对小五金加工的擅长,使得小榄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别的地方尚处在命运的顾盼与混沌状态时,就拿起小头、小锤子“叮叮当当”敲打起来,于是古老的小镇满街的人摆摊设店,各显身手。于是乎,慢慢形成了“小五金”一条街、一个市场…… 小榄镇过去有个制锁的小厂,别小看了这一产业的“萌芽”,有心的小榄人就是从锁厂那儿学得了本事,摸到了“制造”的窍门和商品的交换道道。这一回来,二回去,十人学艺,百人制锁,最后弄出了一个扬名四海的锁业制造基地! 天下的事就是这般神奇。浙江人靠一台补鞋机,搞出了一个“温州模式”、制造了一个富裕浙江。小榄人不笨,从一开始就进入“工业革命”的高层次领域——制造业。 你制锁,我卖锁;你卖锁,我“吃”锁——“吃”因制锁业带动的商业、饮食业、旅游业。 “咱小榄因其地形而得名。其地形又如橄榄状,所以有其美名。小榄是块风水宝地,台风到此也会拐着弯转到别的地方去了……”小榄人得意自己处在天赐的风水宝地。这里风调雨顺,一年四季常青。只要你辛勤劳作,不愁没有收获。 然而千年的农耕经验告诉我们,手工业革命如果不进入现代化的体制性工业革命,那样的社会仍然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人,依旧是穷。小榄镇自发式的工业革命是长期受“左”的思潮禁锢后所产生的反弹力作用形成的。它要进步,就必须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要不然,人,依然生动不起来。 关键时刻,执政者站在改革潮头,审时度势,以“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大无畏精神,着眼从抓旧城改造入手,为已经开始形成的自发性市场提供养分与空气。 “这是需要拿出些勇气的!甚至还会有很大风险。但镇党委和镇政府认准一个理:一切从小榄镇的全局出发,一切从百姓的利益考虑,有了这两个基本点,再大的风险和压力也不会让我们吓倒。”年轻的镇长彭志辉在回顾几届前任时这样说。 “目标和方向一旦确定,全镇干部上下一条心,前进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撂在一边,更没有人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感情游离……”董副镇长以一个外籍“小榄人”的身份,向我们这样保证。 “小榄发展这么快,首先有赖于一群土生土长的激情四射的干部。他们实干,永远想做第一,又正派和公道,知道怎样为自己的父老乡亲谋幸福。举个例子:在改造新永路时——现在这条街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街,谁都知道谁能在此占一块地、盖一栋楼,就可以吃一辈子。可镇党委明确作出决定:镇干部中不得有人在此占便宜,即使你有钱买这里的房子,也得退至二线,让沿街的房子先卖给百姓。这样的举措,老百姓看在眼里,服在心里。”董副镇长讲到此,给我们讲了一则颇可思考的小故事。他说前段时间他负责接待来小榄参观的几个地市级领导干部,这几个领导每人从千里之外乘坐一辆专车。董副镇长见后,便问那几个领导:你们那儿的年财政收入有多少?人家回答说:有几千万。董副镇长一听,再也没有什么情绪去接待这群领导干部了。“为什么?”我们好奇地问。 “你想想,我们小榄一个镇级行政小单位,一年的财政收入4亿多,可我们黄标泉书记和所有的镇干部外出或平时公务都没有使用过一人一辆专车。他们一个地级市,几百万人口,却只有几千万财政收入,可这些干部们则要摆那么大的阔气,外出参观都要一人一辆专车!你们想想,这样的领导干部心里能装得了多少为民执政的意识?”难道不是吗? 小榄镇“党政办”主任小冯姑娘在陪同我们采访时透露了镇领导干部的几个“内部情况”:一是小榄镇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没有一位镇干部因犯错误而被处理过。“这是因为镇里有几个硬性规定。干部不能经商,干部不能上企业吃喝,一般干部不与钱沾边……”小冯说,这三个“不”,防止了经济腾飞过程中小榄干部犯错误的许多可能。 为百姓创造富裕、并在富裕的社会里执掌权力的小榄干部们,个个给人以一种朝气、正气和和气的感受。 有一个现象很让我们好奇:从黄标泉书记到镇长彭志辉,从镇党委女副书记梁丽娴到副镇长董祖文……他们每天每人有干不完的工作,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体育运动的热心者和坚持者。他们或每天游泳、或每天一场篮球、或一小时跑步,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丰富的精神,便是财富的创造动力。”有哲人这样说过。 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是服务,既然是服务,你就得有旺盛的工作姿态和健康向上的素质。我总以为,人是一切问题的决定因素。我们要求小榄镇所有干部首先对这片土地、对这一方百姓要有感情。有了感情,你干工作的所有出发点就会被人们接受。你的服务就会自觉自愿,并且到位。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水,政府是鱼,企业越多越强,水就越深,鱼就越肥,尤其是小榄镇民营企业势单力薄,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企业发展了,群众就业解决了,群众生活改善了,社会风气好了,政府就收到税收了……”黄标泉的这番“鱼水理论”道出了小榄镇党委和政府的执政理念。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92][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2484651367.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昔日小榄[/color][/size][/align] [center][B]从“橄榄”到“鲤鱼”[/B][/center]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榄人通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始形成规模相当的产业。各路群英崛起,同时又如“固力”这样日益壮大后的大型企业因产权不明晰而出现了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情况。为此,镇政府大胆放权,将一批正处效益顶峰的优良企业进行产权改制或股份整合。 “像‘乐百氏’、‘固力’这样的大企业,当时效益都非常好,可我们没有犹豫,首先把它们通过股份改造,卖给了法国、美国等著名企业。有人说我们这样‘卖’,是不是亏了?其实相反,我们卖了十几个亿,一方面政府还清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欠银行的钱,同时又投入到了新的更有效的项目上去,一下子把小榄经济发展的瓶颈给破了……”董祖文副镇长激动地说。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并不亚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有人甚至当面责问老书记,说你们在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把工厂都卖掉,是不是成心想搞垮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呀?老书记笑着耐心地向那些责问者透露出藏在心窝里的“秘密”:姑娘嫁人什么时候最好?是不是该在她最漂亮的时候?对呀,姑娘最漂亮的时候才能找到好男人嘛! 原来如此! 发生在小榄镇上的那场企业改制革命,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史无前例的,它对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次巨大冲击。在观念和利益、眼下与未来的种种问题面前,小榄人经历了脱胎换骨,而所有人都在其中获得了新生。小榄镇的历史也因此跨入了全新的阶段。 接下来,是对中小企业的整合。这回镇里采取的做法不是“整厂整店卖掉”了,而是只卖经营权——厂房、土地还是归集体所有。嗬,这一招着实让小榄镇每一个百姓都得到了长久而实惠的好处——随着小榄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成倍成倍扩大和成倍成倍增值的那些土地与厂房,使全镇人民都享有丰厚的利益,因为租赁出去所获的收益归属权都在集体那儿。人民的政府为人民赚钱,百姓拥护又欢迎…… “这里原是一个坑坑洼洼的庄稼地,即使风调雨顺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可打新城区开发后,这里一下成为黄金宝地。农民们通过政府对土地资产的整合利用,单靠租赁土地和厂房及铺面,就可获得滚滚财源。”党政办主任小冯指着一片繁荣的街景,脸上泛着红光对我们说:“现在这个社区里‘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有的是!” “集体经济可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小榄镇这几年快速发展,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以产出巨额经济收益。由于我们始终注重发展和壮大集体,使得我们政府手中有钱,并通过这些钱,为百姓谋取更大的利益。”不愿别人宣传自己的黄标泉书记,却向我们透露了小榄镇的一笔“家底”:近年,他们用集体资金,与邻镇合作开发了5000多亩地。“过去小榄镇的地形是一枚橄榄,现在因为添了这5000亩地,整个地形如跳跃的鲤鱼……发展空间一下大了许多!”这就是小榄镇干部—一群从百姓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长远发展的智者!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93][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250455805.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菊花文化)授牌仪式。[/color][/size][/align] [center][B]永宁模式[/B][/center] 在小榄这块热土上,到处闪烁着灵秀光芒。永宁村便是其中的一个闪光点。 永宁是小榄镇的一个村,然而它可能是改革开放前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总人口达26000多。据村干部介绍,如果把外来人口加上,现在少说也有五六万人。 永宁是个村,但现在不叫“村”了,小榄镇发展了,这个村也变成了“永宁社区居民委员会”。因为,在这里早已城市化和工业化了。现在,在小榄镇,15个村委会全都“村”改“居”了。也就是说,在小榄镇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了。 到永宁社区居委会采访,一走进社区居委会会议室,我们就被会议室墙壁上挂满的各种奖状、证书所吸引——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们颁发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匾额;有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等等。 永宁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屈桂添同志向我们介绍:早在1997年,他们社区下属的30多个企业,年销售值就已超过20个亿。后来大部分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有五个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仍属百分之百的集体经济,这在全国也不多见。仅这五个仍由集体经营的企业,近年来的销售额,连年在20个亿以上。除此之外,在物业方面,他们社区自1999年起步,到2005年底,物业收入就翻了五倍,占全社区总收入的65%。永宁社区的26000多名百姓,享受着如此丰厚的收益,生活如同掉进了蜜罐子里…… 主人介绍:永宁发展工业较早。永宁人爱交朋友,爱钻研技术,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人在搞工业。尽管当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企业办得很好,不可能办得规模很大收益很高,但的确是有人在壮着胆子搞。啥事儿都有个开端,头一开,渐渐就会积累经验,这为永宁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永宁就办起了一批工厂。现在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永大集团,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办起来的。到1999年,这块“蛋糕”就做得大得很了。永大所生产的“永大牌”胶贴带、胶粘剂系列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山市十大名牌”等一系列荣誉。永大生产的胶带,在全国产量最高,销路最广,销量最大,是全国胶带企业的行业“老大”。不算永大集团自身,这些年仅从永大学习、掌握了技术,然后出去单独创业的人,所创办企业的销售收入,也绝对在一二十亿元之上。 作为一个社区,一个原来的村级基层小单位,却有如此大的经济收入,这在全国也为数不多。永宁之路,在广东乃至全国,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模式。谈到“永宁模式”,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在集体企业里当老板,也能发大财! 听了老屈同志向我们介绍的上述“基本情况”之后,我们便产生一个疑问:在永宁,集体企业为什么能够健康发展?因为我们知道,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村办企业、乡镇办企业、甚至县办、市办、省办企业,除国家直接掌控的“特别行业”企业外,凡“国有”、“公有”、“集体所有”性质的企业,上贪下沾,资产和无形资产变相转移等等,大多弄得半死不活,甚至关门倒闭。 手头就有一个“集体企业”无形资产被“变相转移”的例子: 有一个县办企业,是个生产方便面的工厂。本来经营得还行,近千人的职工队伍,工资还发得下来,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后来调去一个新厂长,经营了不到半年,掌握了配方,学到了技术,并在摸清各种“路子”之后,他一边当着县办工厂厂长,一边在另一个地方悄悄地自己又建一个方便面生产厂。明面上看他没贪没沾县办企业一分钱,可企业的配方、企业的生产技术、销售网络全被他给“拢”了过去,使一个好端端的县办方便面厂说垮就垮了下来…… 例子实在举不胜举。 因心有疑虑,于是我们就向屈桂添书记提出来:“永宁的集体企业何以能够如此健康地发展?” 屈桂添书记告诉我们,关键是激励机制对头,管理措施得力。他们的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阳光采购,厂务公开。凡是集体的钱,只要与企业无关,厂长也无权使用。如果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失误,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无论是厂长还是一般干部一般职工,一律由个人承担责任,如数赔偿,一个子儿也不能少。二是奖励机制。小榄镇党委、政府几年前就在全镇推行“奖励机制”的做法了。在集体企业里当老板,照样能够发大财。企业里的干部,工资待遇是“上不封顶”的。只要把企业搞好了,效益上去了,厂长可以多得,副厂长也可以多得,中层领导和一般干部、职工都可以多得,总之是“胜利果实大家共同分享”。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屈桂添书记还向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前几年永大公司一下子走掉了8名中层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是有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干、不想在什么地方干的权力的。人家要走,就说明人家可能要抓住一个新的能为他们带来更大经济收益的“机遇”,强留并非上策。在永大,8名中层领导的离去,并没有使公司陷入瘫痪状态,一切机器照常运转。为什么?关键在于一把手。为使自己所负责的企业能时刻处于旺盛不衰、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一把手早已培养好了企业的“后备力量”。——试想,一位对自己企业没有长期打算的厂长、经理,又怎能做到这一点呢! 或许出于“企业机密”的缘故,老屈同志始终没向我们透露永宁社区集体企业的几位老板的“高收入”究竟是怎样一个数字。他只是“含蓄”地告诉我们:1992年,当永大公司只有800多名员工的时候,一般中层干部的年薪就可拿到五六万元了。 “到永宁村当农民,是一份荣幸。”这在小榄镇是人人都知道的事。这是因为永宁太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流淌着金子。 现在拥有数亿元的永宁社区的“固定资产”已经通过股份制改革与完善,并且已“固化”给了居民。这些居民就是以前的村民。我们知道,这个社区的所有正式居民(有一个时间界限)都是可以坐享红利的股民,每年他们从日益增长的集体经济的股份中都可获得可观的分红收入。永宁社区到处可见洋房别墅区,而且一代更比一代豪华与精美。据悉:永宁社区目前几百家掌握着管理权的工商企业、物业,其中有好几个年收入在亿元以上…… 在我们的“诱导”下,老屈最后还是笑眯眯地向我们说出了他这位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年薪:人民币30多万元! 那一刻,我们除了羡慕,更多的是对永宁人的敬意:他们真的了不起! 其实后来我们知道,在小榄镇,像永宁这样借助城镇优势,开辟市场,富足百姓的板块有许多许多……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94][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2503043687.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这一回来,二回去,十人学艺,百人制锁,最后弄出了一个扬名四海的锁业制造基地。[/color][/size][/align] [center][B]绩东二社区腾飞启示录[/B][/center] 谈到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时,中共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国潮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就好比一只木桶,这只木桶的容量是多少,只能从木桶周围最低的那块板算起……” 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是小榄镇最偏南的一个社区,总人口6059人,外来人口16000多人。1999年社区总的集体收入才只有450万元。到2005年,社区集体收入就达到了2750万元。200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以300多万元的速度递增。 为什么发展这样快? 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权枝、居委会主任林权兴,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社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些情况: 1999年以前,绩东二社区是小榄镇最穷最落后的地方。在1999年以前的几年里,社区没有任何发展,没建过一间厂房。小榄镇党委、政府从大局出发,为了五埒片(含8个社区)的发展,下决心走“工业强镇”的道路,搞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区。他们绩东二社区十分幸运,工业区建在了他们这里。他们社区总共6000亩地,工业区开发,一下子就要征用他们近2000亩的土地。工业区一开发就为他们这里修了路。路一通,地就火爆升值了。当时镇政府提出两个方案让他们选择。一是镇政府投资把路开发出来,路两边20米交给他们开发。二是全部由镇政府投资,地征上来后镇政府与他们一起开发。他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因为他们社区当时不但没有钱,还欠着银行几千万的贷款和群众几百万的账,那是1992年至1997年间村子里以办厂办工业区的名义欠下的,是当时“泡沫经济”留下的恶果。虽属“遗留问题”,可社区里没钱是个事实。没有办法,他们只有选择第二个方案。选择了第二方案之后,在两年的时间里,镇政府给了他们400亩已经实现“三通”的土地(指路通、水通、电通),让他们自己开发。同时镇政府还以每亩36000元的价格,给了他们1900余亩土地的征地款,总计7000余万元。镇党委、镇政府为扶持他们尽快发展起来,富裕起来,就等于白给了他们400亩地让他们开发。 镇里给他们的征地款,他们没有拿来分给个人,而是让镇政府为他们掌管着(镇政府并且付给他们利息),什么时间需要投资,镇政府就什么时间给他们。他们拿这笔钱搞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投资。除400亩他们社区自己开发外,镇政府投资,把在他们社区地盘上剩余下的近1600亩土地也都开发了出来。这下好了,工业区成形了。小榄镇的投资环境好,在当时就已经出了名的。这么一来,投资商们便纷纷涌了进来。他们把土地全租出去,一亩地一年收回14000元租金,这样社区的经济开始上去了。到2005年底,他们可收租金的厂房、物业,就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绩东二社区能有今天,饱含了镇党委、镇政府的诚心与诚意。 另一个让绩东二区感受镇党委、镇政府恩泽的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发展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新实行的村一级核算,即:取消原先的村民小组。尽管村一级核算目前已在全镇全部推行开,但对绩东二社区这样的穷社区来讲,尤为重要。因为像他们这样的地方,经济基础太差,连一点儿“底子”也没有,又是个偏远社区。村一级核算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就多了。首先是便于资源整合。比如土地,大体分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农田这三种。没实行村一级核算前,社区往往当不了村民小组的家,有时候想弄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事儿,却不好办。二是便于经济的整合。实行了村一级核算后,去年他们把原15个村民小组的收入和社区的经济整合起来,一下子就盖起五座厂房,总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确保了每年几百万收入的递增。再就是便于人才组合。取消村民小组后,他们把原来的30名村民小组长(副组长),优中选优,只选用了9名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分片包干,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工作成本,深受群众欢迎。 为确保村一级核算成果的巩固,镇党委、镇政府还给他们社区3000万不付息的贷款用于发展。绩东二社区没辜负镇领导的一片苦心,他们用这笔钱,组织村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起1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库房,并完成了对外租赁,于是昔日贫困潦倒的绩东二社区开始…… 绩东二社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毫无疑问,首先是镇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办实事的一贯理念。倘若没有小榄镇这个领导班子真心实意帮助绩东二社区这样的边远村摆脱贫困的决心和诚意,倘若没有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一切可以拿出的优惠政策给予百姓们,绩东二社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立地致富”的。这就是小榄镇今天得以全面飞跃发展的支柱与根基。 尽管绩东二社区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和永宁社区比起来,其经济收益的差距仍旧很大。毫无疑问,绩东二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决不会有很高的年薪收入。但是,绩东二社区作为一个偏远村庄,作为一个几年前还穷得要命的地方,现在社区每年收入在2700多万元,并且每年仍在以三四百万元的速度递增,也是前景看好令人乐观呀! 绩东二社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启示是:社区领导班子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思想。机遇对于他们,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假若他们虽有了好的机遇,镇党委、镇政府给他们的那笔征地款到手里就让他们一家一户地给分掉了,怕是啥事儿也干不成。他们聪明就聪明在懂得投资,懂得搞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绩东二社区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第三个启示是:实行村一级核算,取消村民小组。虽然这一做法在小榄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全镇各社区都这么搞了。但是,这一做法,对类似于像绩东二社区这样的穷村,其“意义”就尤为“重大”。 我们是否可以把小榄镇推行的集体经济村一级核算改革,视之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场“深层次革命”,可另作探讨。但是,小榄镇的这一做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凸现规模效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研究》杂志,在2006年第4期上以《小榄镇推进城市化的实践》为题,对他们的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文章说,小榄镇的这一做法,“一是实施集体经济村级核算后,全镇原有213个村民小组自然消失,重新整合为15个村(居)委会,将分散的213个村民小组的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高效配置,实现了规模经营;二是基础设施得到统一规划建设,大型项目征地难、统一规划难等问题迎刃而解;三是集体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经营更加高效,监控更加到位,确保了集体资产和保值增值;四是缩小了村民之间收入差距,避免了恶性竞争,促进了社会和谐。”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495][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2505547472.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在小榄这块热土上,到处闪烁着灵秀光芒。[/color][/size][/align] [B]启示[/B] [B]确实,手工业革命如果不进入现代化的体制性工业革命,那就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要进入,就必须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如何进入,这需要执政者绝对清醒的认识,比如:在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仅靠内源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借助外部力量。 因此,在我们对小榄镇的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把脉中,不难发现,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小榄人的独特创造。更进一步说,“小榄模式”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模式”,即小榄人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其实并无模式,但特点是:打破传统,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B] [center][B][color=#DC143C]小榄启示录之王者篇[/color][/B][/center] [B]如何让小榄的每一寸土地变热、变富、变得生机勃勃,小榄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自有办法。他们懂得如何既可筑得“巢”,又可引得“凤”;他们懂得如何培育、扶持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也懂得如何留得住“飞来的凤凰”。他们不搞花里胡哨,他们只注重两个字:真诚。[/B] [B]也许,正是这“真诚”两字,才使得一个小镇,拥有了十来个“全国第一”:指甲钳、门锁、家庭音响、蚊香、粘胶带、吸尘器、男装内衣内裤、乐百士桶装水…… 如今,在小榄镇这块土地上,有着两万多家工商企业,拥有国家、省名牌、名标73个。“乐百氏”食品饮料、“华帝”燃具、“本田”制锁、“永大”薄膜、“力王”胶粘带、“建华”管桩、“民森”服装、“威卡”脚轮、“欧力”电池、“史丹利”工具……[/B] [B]作为采访者,我们不可能走遍所有的企业,只能是“花开满树,单表几枝”了。[/B]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507][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4473937876.jpg[/IMG][/URL][/align] [center][B]“华锋”和“长青”[/B][/center] 华锋制锁有限公司与长青集团,这是小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靠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创办起来的两家企业,如今一个荣获“中国锁王”称号,产品在世界同行中称王称霸;一个产品远销36个国家,被誉为“燃气具外销冠军”。 采访“华锋”老总何文烈先生,他正在篮球场上打篮球。何老板人高马大,一副潇洒的帅哥形象。 “他是我们小榄镇的篮球协会主席。他出资100万为镇上办过全国性篮球比赛。”陪同的镇干部告诉我们。 “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何文烈摆摆手,意思是说不值一提。 但是一说起锁业,何文烈先生便关不住话匣子:别小看一把锁,可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一个生活在家庭或者社会里的成人,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实际上你可能与几个锁、甚至几十个锁天天处在一起。开门关门有锁,抽屉开柜有锁,出门旅行大包小包上还有锁…… “华锋”这个创办于1996年的制锁企业,现在拥有五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员工4000多人,年产各种锁具3000万把,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及东南亚各国,并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真是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神话! “华锋”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何文烈先生就带领他的员工们,做出了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品牌,实在可喜可贺! 当我们走进“华锋产品展室”,各式各样的锁具展现于眼前,令我们眼花缭乱。三柱式球锁、三柱式执手锁、圆筒式球形锁、建筑用锁、木球锁、二级锁、圆筒式铸球锁、圆筒式压铸球锁、陶瓷锁、呆锁、外装门锁、套锁、拉手套锁、简易插芯锁,以及铜门铰系列、不锈钢门铰系列、华锋五金系列、锁舌系列、扣板等等,真正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别说是锁的样式、种类了,那各种锁具的颜色,有镀镐色、青古色、红古色、仿金色、砂金色、钛金色、不锈钢砂光色、仿不锈钢色……单单各种锁具的颜色,我们数了数,竟有百种以上,实可称之为一个“锁具世界”、“色彩世界”了。何文烈先生告诉我们,他正准备筹建一座“锁具博物馆”,把制锁业当成一种文化经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光大。——何文烈先生的这些打算,无疑是美好的。可我们却有着“与此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锁”这种东西,虽然它像那忠诚的卫士,保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全,抵御着不义之贼的侵犯……但,它毕竟是“乱世”的产物,社会安定,则与它毫不相干。我们期盼着锁厂停产,就像期盼着卫士们能弃甲归田!——只可惜这个社会还不太平,这个世界还不安宁。何文烈的事业,仍将在创新中光大! 何文烈是土生土长的小榄镇人。1972年,他与许多同龄的小榄人一样,进镇办锁厂当学徒,一干就是20多年,当了不短时间的车间主任。1992年小榄镇锁业集团成立,他任副总经理。不久企业进入股份改造,“老外”当了大股东。何文烈有过一段痛苦的徘徊:是拿几十万年薪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出来独创一番事业?后来在几位朋友的动员下,1996年他扔掉“铁饭碗”,开始自己创办企业——“华锋”就这样诞生了。何文烈确信自己的能力,而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位彪形壮汉身上有股不服输的气势——“外国公司有钱,不远万里来到小榄镇买下我们的‘固力’锁业集团,我是小榄本地人,我不相信他资本家除了比我有钱外,还能比我更知道小榄和小榄作为锁业基地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所有技术与人文历史。所以我要干自己的锁业,一直干到能够与他们同在世界锁业市场上比个高低……”何文烈的血脉里充满了“好斗”气质。如今10年过去了,何文烈从白手起家,竟然一直干到了把所有同行远远甩在后面的水平,成为中国第一大“锁王”! 在谈起创业往事时,何文烈先生感触最深的不是当年自己如何有本事,而是直言:“没有小榄镇党委、政府对企业和我本人的支持,就没有‘华锋’的今天。”我们注意到,意志如铁锁的何文烈似乎在这个时候,才有所动情。“办民营企业不容易,像交通、电讯、口岸、海关、税收等等,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让你弄得焦头烂额。”何文烈说:“可在小榄镇这个地方创企业,我们就是幸运者了。因为这些问题在这儿就不可能有。企业遇到再难的事,镇党委、镇政府都会采取相应的协调办法,去耐心细致地帮助你解决问题。有时难免碰上一些复杂的事时,镇领导会亲自出面,像比做自己的事还要重视和热心地去办。你说有这样的当家人在,我们搞企业的还有什么后顾之忧?一句话,在小榄镇做生意、办企业,能越做越大。因为我们心里踏实。” 小榄镇不简单的地方很多,除了在全国乃至世界锁业界称霸的制锁产业外,我国的两个著名燃气生产企业也都在小榄镇上,它们是“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长青(集团)有限公司”。由于采访时间太紧,我们只到了“长青集团”一家。 长青集团的老总何启强,最早也是搞锁具的。他在1985年创办自己的这个企业之前也是在锁厂工作,1975年到1985年,整整10年。何启强在锁厂10年,19岁就当上了车间主任。他当车间主任当得很出色。当时接些“来料加工”的活儿,把效益搞上去了,给大家发了奖金,外车间的人就眼红他们。外车间组织旅游坐的是大卡车,他们车间外出旅游包了几辆小面包车,外车间的人更眼红死他们了。 1985年前后,那时候工资很低。要养家糊口呀!后来何启强就伙同几位工友出来搞压铸。找到广州一家电风扇厂,把人家的设备借来,修修便用了。又遇上一个厂子搞灶具,何启强就找人家谈,要做人家的那个“阀”。他与几个年轻人一起,挂了一个牌子,叫“小榄压铸厂”。人家以为他们是个什么“厂”,便同意他们来做那个“阀门总成”。何启强也真敢干,很快弄出了个样品送过去,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设备,要批量生产,就没有办法了。对方是个大厂,国营企业。他们就打对方的“主意”——借用对方的设备为对方做“阀门总成”。把对方的设备拉来,又没地方放。终于有一天,人家提出要来看看生产厂地,结果发现何启强他们什么也没有,根本就不是个厂子,吓坏了。何启强就把对方的来人请到自己家里说:“请放心,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把阀做得很好。”对方见小伙子是个干事的,就鼓励他好好干。结果,做了几年,做成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产品,并且产量也高。5年后,何启强便开始搞更高价值的产品,搞热水器,并且做终端产品。 何启强,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小榄人。这位富有激情、又对文化钟爱的实业家,对市场的见解独特而精辟:“未来的任何一种市场走向,都将走向全球化。在国际市场上,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合作可以认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他向我们表示,他的企业产品必须要更上一个档次,必须面向世界,寻求合作。否则,没有出路。为此,在上海同济,在华中科技大,在哈工大等全国七所高校,从1993年开始,他就投资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叫“长青燃气教学奖励基金”,总投资已达300多万元。“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一种合作可能,即人才和技术的合作。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征是:各种资源的不断地整合。人才资源的整合是最大的合作内容。谁先抢占了这种合作资源,谁就是某一产业和市场的老大……” 长青集团的发展,何启强先生的成功,是小榄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他的企业理念的必然成功。小榄人拓荒者之一的何启强,十分感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十分感谢小榄镇党委和政府。他说:“我在小榄镇,在外地、外市、外省,共建有六个厂子。我认为,数小榄这地方好,最适宜我的创业。我这么说,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幼生长在这里的缘故,可能有这种成分。但是,小榄镇的领导干部们出业绩的确不是为了升官,他们不在乎那个东西。他们最在乎的是公众对他们的评价。这与其他一些地方的确不一样。” 繁荣的小榄镇,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党与群众、政府与企业之间有着如同徐徐春风般的亲和与暖融。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1508][IMG]../data/photo/News/Tn_200661314482439644.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小榄镇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正在饶有兴趣地听取汇报。[/color][/size][/align] [center][B]“美加”和“惠亚”[/B][/center] 假如我们把“华锋”和“长青”看作是一直在小榄镇上空盘旋、飞翔的两只雄鹰,那么,“美加”与“惠亚”,则是两只从远方飞到小榄镇安营扎寨、建家创业的金凤凰。 美加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炼,是四川人。副总经理梁贤康是广东韶关人。美加在1999年以前有一个品牌,叫“丽声”。“丽声”后来分了家。杨炼带他的副总梁贤康等人,一直在找地方建新厂。他们有一位员工认识小榄镇的一位副镇长,很简单的一次考察,就决定要把新厂建在小榄。这简直就是一种缘分!因为,当时在没到小榄考察之前,已经去过广东东莞,已经基本上定下来要在东莞建厂了。可他们听有人介绍说:“小榄镇的父母官与其他地方的父母官不一样!”就这么一句话,便改变了他们的主意。 这就是小榄镇“外部形象”的魅力! 美加在小榄镇落地,在一片烂地上开始基建,作为“外来户”,他们是在小榄镇工业区落户的第一家企业。新创品牌叫“爱浪”,从外面通往工厂的道路于是就叫了“爱浪路”。 美加副总梁贤康先生说:“我们公司在这里创业、发展,已经7个年头。7年里,我们没请小榄镇领导吃过一顿饭。不是我们小气,是请不来他们。相反,我们公司的总部在广州市内,黄书记他们每逢中秋节和春节都要带上礼品专程来慰问我们。在这7年里,我们一旦遇到什么难事,小榄镇党委、政府马上会帮我们解决问题。” 梁贤康先生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正是他们生产旺季,电力部门突然通知要停他们的电。在那生产旺季的日子里,停一天电,就会给他们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他们马上打电话报告给镇党委黄标泉书记。半夜三更了,黄书记在电话里对他们说:“我不敢马上答复保证不停你们的电,但我会尽快并以最大的努力去协调这件事。”仅仅过几分钟,黄书记就打电话来告诉说:“协调好了,不停你们美加的电了。”事后才知道,为了保证他们公司的用电,黄书记动用了所有可能,与电力部门协商,确保了该公司的用电。 梁贤康先生对黄标泉书记充满着万分感激之情,打心里敬佩他这位小榄镇的父母官。他说:“在我们眼里,黄书记压根儿就不像个官员,而像是我们的一位兄长一样。他每次见到我,总是问有什么困难没有?这多让人心里踏实,多让人觉得有依靠!” 美加这只外来的金凤凰第一个落地小榄镇工业区,给小榄镇增了光添了彩! 这就是小榄镇干部的魅力:心到了,创造财富的凤凰和百鸟都在这儿啼鸣歌唱! 进入21世纪的第6个春天,美加老总杨炼先生就中国音响如何变革创新等相关话题,充满自信地说:“中国音响的最终出路,是音响必须与电视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现在的所有技术都在围绕一个点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