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单位 >> 正文
百余老师用爱铸就师德高地
发布时间:2011-06-22
22年时光,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然而辛勤的特教园丁们,
仿如爱的天使,以至情至爱为学生铺垫成长之路,给他们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
 
 
 
 
    从1989年建校至今,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已走过22年。22年时光,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然而辛勤的特教园丁们,仿如爱的天使,以至情至爱为学生铺垫成长之路,给他们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
 
    在这座特殊孩子快乐成长的殿堂里,上演着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故事,特教园丁们用他们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恒心、耐心和细心,遵循着“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校训,诠释着“ 师德”的真谛。市特校优秀的师德模范群体,是我市师德教育年活动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最近,市特校党支部被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南粤校园模范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曾动情地说:“特殊教育学校100多位教师在特殊的岗位上从事特殊的事业,把特殊的爱奉献给一群特殊的孩子,为中山特殊教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市特校的每位老师都会全神贯注于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发展,专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市特校的老师们将 "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校训落实到教育行为过程中,用爱心、恒心浇灌孩子的心灵,让更多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堪称道德典范!
 
    马晓强老师蹲在地上,为学生示范系鞋带的动作,系上,打一个蝴蝶结,然后解开,再系上,一遍又一遍。
 
    “老师,我知道怎么系了。”9岁的自闭症儿童小志将鞋带打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结,抬头看着老师。“真棒!”马晓强对小志竖起大拇指,欣慰地笑了。
 
    别看一个简单的系鞋带动作,马晓强往往要花上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才能教会他们。
 
    “做这样的事不难,难的是坚持。”马晓强说。这位24岁的阳光男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到特校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成为班上最受欢迎的“孩子王”。下课的时候,经常会和男生们一起去打篮球。他说:“看着班上的孩子会系鞋带了,会拍球了,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越来越多像马晓强这样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加入到特教园丁的队伍,市特校的教师从1989年的12名已经扩展到今天的100名,平均年龄32岁。
 
    与普通学校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伤残儿童,存在着智力、听力、视力等障碍。普通学校的老师会以“学生的成绩”论英雄,但是,对特殊学校的老师来说,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发展,才是每个老师的核心任务。
 
    在这里,师德并不是一个高深的概念,爱、包容、坚持——每个老师的身上,都镌刻着“师德”的印记。
 
    4年前,王芝兰老师从湖南一所普通学校调过来任教,面对一群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的孩子,她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孩子与以前自己执教的孩子大不一样,必须采用特殊的、超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加上不厌其烦的耐心和爱心,才能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复。
 
    4年来,孩子们对王芝兰老师渐渐从抵触转向依恋。
 
    “一开始,他们摔烂了我两副眼镜,后来渐渐愿意跟我去上厕所,现在孩子们要上厕所,已经基本学会了跟我报告了。”王芝兰说,生活自理是特殊教育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市特校的校长汤剑文告诉记者,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的差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为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一套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有教师跟进,每学期有计划,每天有支持,每周有评估,每月有反馈。“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学校拿着试卷考分没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看来,学校应该以生为本,照顾每个学生的需求。”
 
    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杨荣浩带班主任队伍来市特校参观学习后感慨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信念。市特校的老师们将‘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校训落实到教育行为过程中,用爱心、恒心浇灌孩子的心灵,让更多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堪称道德典范!”
 
 
 
    ■坚守:一年教会聋生发“啊”音
 
    我每次来特校都有新收获。如果一个老师内心不足够强大,他的信念不足够坚强,对孩子的爱不足够强烈,就不可能长期以这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和教育学生。
 
    在市特校,要教会一个学生吐掉刷牙水,可能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坚持不懈地训练。这于正常人而言简直不可理喻,但这就是市特校的现实。如此缓慢的进步,对教师的极限挑战可想而知。
 
    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的?
 
   “我们学校招聘老师讲究的是以德为先。”汤剑文介绍说,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细心呵护学生心灵的美德。市特校严把教师入口关,首先要察其德行,招聘真正关心残疾人、热爱特殊教育、甘于奉献、能吃苦耐劳、有拼搏精神的优秀人才。此外,学校还通过岗前培训、制度设计等多种方式来营造师德氛围、铸造高尚师魂。
 
    2005年以来,特殊教育学校从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等国内开办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校中,招聘来67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难能可贵的是,这67名教师竟然都选择了坚守。
 
    “这里的孩子需要关爱,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他们。”从1989年任教至今的陈秀珍老师动情地说。
 
    徜徉于市特校校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那里并不压抑。没有紧张的课堂测验,没有无际的课后题海,没有让人心惊肉跳的倒数时间牌。那里葆有着教育最本真、最纯粹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那里的学生不需争“分”夺秒,那里的老师不求追“名”逐利,应试教育在那里没有发芽、生根的土壤,教师们全神贯注于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发展,专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至于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去矫正一个自闭症患儿的吐水动作,用一年的时间去教会一个聋生发出一个“啊”音,用三年的时间去教会一个智障生叫“妈妈”。
 
    “特教工作者应该更好理解特教工作的特殊意义,养成宽容、阳光、积极的心态;我经常勉励教师要常怀感恩之心,常修师德之道,为人师表,以一流的服务呵护特殊儿童成长。”汤剑文说,这些已经是每个特校人的奋斗目标。
 
    市石岐中心小学校长李筠瑞曾多次到市特校交流学习,她说:“我每次来特校都有新收获,尤其是深入课堂听老师上课非常震撼。如果一个老师内心不足够强大,他的信念不足够坚强,对孩子的爱不足够强烈,就不可能长期以这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和教育学生。”
 
 
    ■奇迹:“发现之眼”造就人生完美
 
    这些奇迹的背后,站着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倾尽生命之诚之爱,用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恒心、耐心和细心,让残障儿童的生命之花在爱中尽情绽放。

    “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是市特校的校训,日常生活中,圆满即美,健康即美,但是在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必须去发现残缺的美,在残缺中提炼、升华美,这就需要他们必须有一双善于 “发现”的眼睛。
 
    陈维长的成长曾经让许多老师头疼,但到学校工作不到一年的何红娟老师却发现了他的舞蹈天赋,因此,陈维长有机会站在拉丁舞的舞台;
 
    13岁就入选残疾人国家队的聋哑少年田纪平一开始是个小胖子,完全不会打乒乓球,正是他的启蒙老师梁盛德发现了他的特长,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无偿辅导纪平练球,还带着他到各镇区及珠海体校找“高手”打比赛以提高球技,终于让他入选了国家队……
 
    自闭症儿童摘取了钢琴比赛的金牌!
 
    肢残学生勇夺亚残奥会桂冠!
 
    聋哑少女登上了残奥会舞台!
 
    首届8名毕业生考入了大学!
 
    教育改变命运,从市特校传出的消息振奋人心,它让我们忍不住惊叹:生命之花竟能如此般顽强与美丽!而这些奇迹的背后,站着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倾尽生命之诚之爱,用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恒心、耐心和细心,让残障儿童的生命之花在爱中尽情绽放。
 
 
    ■合力:人文关怀共铸师德高地
 
    市特校就是这样一座让老师们甘心付出大爱的巍峨的德育高地,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挚爱、对信念的执著、对奇迹的守望构成了特校教师的精神特质,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平等、共享、人道、博爱"。
 
    “市委书记要来看我们了!”
 
    “市长马上到学校慰问!”
 
    汤剑文常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无论是教师节、校庆等节日还是平时普通的日子,市领导的身影会经常出现在市特校的校园里,百忙中他们抽身慰问市特校教师,勉励他们勤于耕耘,为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如果说特殊教育是中山基础教育的一朵奇葩,那这朵奇葩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阳光普照下,在市教育局、残联等部门的甘霖浇灌下,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滋养下,茁壮成长,馥郁芬芳。社会各界人士不计得失、关爱残疾儿童的情怀一直影响、感召着特校教师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奉献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同时,特校教师也把大爱的精神传递给了每个来特校施助的人。
 
    老师们用自己的汗水,为一群特殊儿童构筑了一个开心乐园,一点一滴呵护着学生的进步。学校同样也为老师们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学生们需要人文关怀,老师们一样需要。”在汤剑文看来,对待这群甘于奉献的老师,也要从细节进行关怀。
 
    在多年的努力经营下,市特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氛围:一个老师生日了,会有一场属于他的“生日会”;一个老师生病了,会有一大批同事上门问候……这些体贴入微的细小关怀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老师们常怀感恩之心,“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的意识渗入血脉,点燃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热情。
 
    同时,对教师的评价向工作难度大、劳动强度大的中重度智障班级的带班教师倾斜。评优选先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公开公正,让教师们能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成绩,也更好地了解、学习他人的长处。
 
    有一位特校教师这样诠释心中大爱,他在文章中写道:“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市特校就是这样一座让老师们甘心付出大爱的巍峨的德育高地,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挚爱、对信念的执著、对奇迹的守望构成了特校教师的精神特质,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平等、共享、人道、博爱”。

 


抱着孩子的不是爸爸,但在孩子们心中,老师胜似爸爸。


  
■手记
 
    有爱就是天堂
 
    在采访中,最打动记者的是汤剑文校长的一句话,他说:“在特校工作,理解这份工作则时时在天堂,不理解则时时在地狱。苦与不苦,累与不累,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你对工作的态度。”
 
    在采访中,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面对“是否觉得苦”的提问时,都淡然一笑说:“没觉得苦,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
 
    走出市特殊学校的大门,我仍然强烈感受到一种被巨大关爱包围的氤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特殊的爱,就没有特殊教育。特校的每个老师,都是爱的使者。语训室,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教孩子发音;体康室,老师们一遍遍地为孩子做按摩,帮助学生练习行走;钢琴室,为了孩子们学会弹一个简单的旋律,老师们经常要示范千百次……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教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但在100 位日日夜夜倾付爱心耐心的特教老师们看来,教学是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是值得珍惜、值得奋斗、值得为之付出勤劳的幸福事业。
 
    这是一所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对于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孩子和老师们来说,却是他们共同的天堂。
 
    这又是一所不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因其真,因其美,因其善,因其抵达并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数次令采访的记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关爱这些孩子,我们看到,政府在行动,义工在行动,企业家在行动,社会各界都在行动。在中山,悄然而起的不仅是一所蓬勃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更是数百万中山人倾情演绎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