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构建和谐文化,打牢“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思想道德基础
发布时间:2007-02-26
  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指出要构建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目标凝心聚力。深刻地阐明了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文化对于我市的重大意义、目标指向、核心内容和方式方法。 构建和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实现社会的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文化是社会运行的内在肌理图式,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上制度选择、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存着巨大的差异。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和谐文化的构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选择。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先进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    构建和谐文化,关键在于树立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共同理想。“两个适宜”和谐中山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反映我市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得到最广泛认同、并为之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和惠及全市人民的发展路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山的具体和生动实践。在我市构建和谐文化,就要用“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共同理想凝聚全市人民,保证广大干部群众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团结一致,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实现奋斗目标。    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着力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创新型中山,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念,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文化,在充分掌握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    构建和谐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大力推进全民思想道德教育。从实际出发,既反映时代要求,又照顾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荣辱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广泛开展“爱国、知礼、诚信、守法”现代公民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倡导各种城乡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发扬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激发市民创业意识,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关心社会、关爱别人、扶弱助残、热心公益、和睦相处、文明礼让的新型人际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对象上,延伸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重点培育新型农民,探索有效的农民教育方式,引导农民树立公民意识、勤勉意识、自立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理性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从而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处理好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积极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粹。和谐文化有赖于熔铸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和普遍而深厚的价值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道德理想,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睦邻友好、互惠互利等,仍然对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紧扣群众思想脉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实现民族道德文化的转型。充分利用我市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重点加强孙中山研究和宣传及其精神文化财富的现代运用,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精神支持。同时,要以更加宽广的目光和博大的胸怀来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使文化建设不仅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启动博物馆群、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工程,加快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工作,启动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发展。培育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艺创作。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名城。    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加强领导和引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群众工作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以宣传部门为主导、实际工作部门相配合,以主流媒体为骨干、各类媒体齐心协力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研究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核心,有效整合各类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充分重视做好热点引导、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元维社 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