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辛亥百年的“文学之忆”
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以文学追思辛亥革命
作者:记者冷启迪 发布时间:2014-04-09 来源:中山日报

    与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一样,从1910年漂洋过海的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天使岛”木屋的墙壁上留下悲愤的诗句开始,而今的海外华文写作形态已经存在了超过100年。文学始终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一百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这100年来,华侨华人的文学述说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1年,正值辛亥百年,作为中国第一个面向全世界华人作家的一个奖项,“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开风气之先,以“华侨华人与辛亥革命”为主题,展开了一年多时间的作品征集。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国内、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应征作品400余部(篇),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纪实和影视剧文学等体裁。这些作品的题材大部分直击辛亥革命。
  100年后,关于辛亥那段被尘封的许多历史细节——鲜艳的或晦暗的,进步的或退步的,高尚的或卑微的,一切都逐渐在文化人士的努力下,以一种全新而又相当纠结的姿态展现在当代人的面前。于是乎,100年后,当我们都回头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辛亥”。最终,王朝柱凭电视文学剧本《辛亥革命》,王兴东、陈宝光以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捧走评委会特别大奖;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成为“华侨华人文学贡献奖”首位获得者。另有18篇(部)作品从来自国内、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部(篇)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主体类最佳作品、主体类优秀作品、原创类优秀作品、原创类获奖作品奖。
  而在这些关于华侨华人的文学作品中,辛亥革命是怎样的?电视文学剧本《辛亥革命》的创作人王朝柱表示,他的作品便是想将最真实的辛亥革命用电视剧这一形式还原给观众,做到对得起中华民族,对得起孙中山先生,对得起历史。他说,包括媒体、学者,对辛亥革命抱着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是认为辛亥革命本来就是一场错误,一是对辛亥革命持有过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可取的,要用正确的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任何一种推翻旧社会体制的革命都是值得肯定的。
  华侨华人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绩,是本届“辛亥革命”主题获奖作品所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中山本土作者创作的 《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以孙中山走过的革命路线为线索,去打捞辛亥革命前后华侨华人的创业与奋斗以及支持辛亥革命的细节,充分诠释了孙中山先生所称道的 “华侨是革命之母”。
  辛亥革命中的小人物也得到了作家的关注。王龙所著的长篇小说 《血色辛亥》,便撇开了“登高一呼,万众云集”的英雄史观,回到了小人物的世界,去看待100年前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领着人们回归到民族精神的家园。从《血色辛亥》到《梦回东方》,从《铁血年华》到《青山一发》,这些妙手著成的长篇佳作,在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中纵横捭阖,烛照出的是一个大变动时代的个体命运与殊难割舍的家国情怀。
  与首届相比,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外延更博大,由“华侨文学奖”更名为“华侨华人文学奖”,体裁更丰富,除以往的散文、诗歌等传统体裁外,新增影视剧作的评选;征文类别也有调整,第一届主要征集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发表过、公开出版过的作品,而本届则设“主体作品类奖项”和“原创作品类奖项”,除了早期在大陆公开出版过的作品外,还鼓励新作品创作。本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设立了 “华侨华人文学贡献奖”。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饶芃子成为“华侨文学贡献奖”首位获得者。
  饶芃子说,这个奖本身便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一个创新,因为它不仅关注华文创作者,而且关注海外华文创作研究领域的人,这个奖是对这个学术领域的肯定。她认为,“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将打破海外华人孤立的文学创作形态。让在异国他乡开出的艺术奇葩,汇聚到一起,并将此前的一个孤立的文学创作形态,改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华文创作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