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华侨华人文学的当代诉说
作者:记者冷启迪 发布时间:2014-04-16 来源:中山日报
    华侨华人文学形态上的话语创作虽然已经上百年,但这一文学领域受到关注,也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包括於梨华、聂华苓、严歌苓、白先勇、洛夫等名字,开始为国内的许多读者接触,尤其是白先勇等人,一度成为文化艺术界的明星。
  在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上,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华侨文学贡献奖”获得者饶芃 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从最近30年来的华侨华人文学创作,便可以看出,海外华语创作,更多由漂泊的文字、被放逐的意识,转向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追问。尤其是在现代作品中,“乡愁意识”正在逐渐淡漠,现代意识却正逐渐彰显,这些作品流传到国内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作家的创作,成为中国视野下华语文学的重要补充。这些作品与国内作家的作品,共同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汉语文学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变迁。饶芃 子说,较早的移民常常因在异国他乡受到的压迫以及文化歧视,常有忧愤忧思,文章中充满浓浓的乡愁,而新一代的移民则通常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掌握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代,他们走出去想寻找一条更好的人生道路,希望在外面建功立业,并争取成为多元社会的一元,因此他们的文学述说多带着现代意识。
  《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吉米提对当代海外华文创作的演变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说,这种改变与国内的城市化也有关。乡土乡愁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一个特征,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民已经开始离开土地,走向了另一种社会结构,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一代移民,他们对故乡、泥土的追求显然便淡漠了许多,因此,新一代华侨华人的文学述说中更多的是关于现实文化冲击的感受和抒写。
  “淡去了乡愁,却有更广阔的蓝天,海外华语文学已经迎来了新时代。”艾克拜尔说。
  实际上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华文创作,正在从更多地关注华侨华人这一群体的生命状态,转向关注中国大陆本土的人群以及社会发展。例如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中,如博、曾晓文合著的剧本《中国创造》,便聚焦急剧变化的当今中国。而在谈到当代中国的现状时,侨居加拿大的作家孙博和侨居美国的中山籍作家苏炜两位海外华人作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需要警惕人文上的缺失。
  原籍中山的苏炜两次荣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他说,这些年来中山的变化特别大,人文气氛浓厚。谈到对中国的看法,苏炜认为,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的确比以前好多了;另一方面,出现了价值空洞、道德滑坡的现象,所以特别需要加强人文方面的教育,“比如说通过搞一些像华侨文学奖这样的文化活动,不仅仅能促进华人文学的发展,也能够提升人们对人文的关怀,提高当代人的文学素养,华侨文学奖中提到了‘现代人文关怀’,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