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慈善无声 让人感动
发布时间:2007-02-01
  慈善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培育民众参与的慈善文化,离不开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的大力倡导,离不开企业家的示范、公众的参与,更离不开多种形式的社会慈善教育塑造和媒体的宣传。 据媒体报道,三乡一未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家热心公益事业令人敬佩,默默资助160个困难家庭。   读罢这则新闻,笔者感动不已。不单是因为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的善行义举,更是藉红十字会义工身份之便,笔者遇到过默默行善的无名氏比比皆是,有企业家,有机关干部,还有打工一族。他们不事张扬,不拿报酬,不图虚名,不谋利益,完全义务地,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受助者为最大快乐与光荣。他们通过自身涓涓滴滴的努力,汇成了慈善的洪流,同时更反映出社会层面上,正在生长出责任和诚信、勇气与担当。   是什么召唤那么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现代慈善观念认为,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的出于做好事的动机,而是个人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分外的德行,而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是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体现。纵观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笔者找到了答案。多种形式的社会慈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是孕育“善之花”的肥沃土壤。在我市,参加义工等公益活动成为广大市民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孩子们经常参加各种募捐义卖活动,从小培养爱心,学会把慈善的美好愿望兑现成具体的行动。坚持20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也正是通过组织者精心筹划、市民踊跃参与和媒体广泛宣传,不仅让市民认识到慈善是人人可为的善行,也感召着更多的人加入慈善的队伍。   慈善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培育民众参与的慈善文化,离不开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的大力倡导,离不开企业家的示范、公众的参与,更离不开多种形式的社会慈善教育塑造和媒体的宣传。莎士比亚曾说过,慈悲并非出于勉强,它犹如甘霖那般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传送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善行不仅是爱心的传递,也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明白慈善的“双重”幸福,那么诸如新闻中提到的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家才会不断涌现。    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