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道德观察:汽车时代别忘了马路道德
发布时间:2007-08-15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7-06-09 来源: 工人日报

    本周,在无锡太湖爆发蓝藻水危机话题持续的当口,迎来了又一个“世界环境日”。说起环境,城市人自然会想到车的问题。比如成都市就启动了一场由1800名市民参与的环保行动———“我行天下,徒步北湖”环保公益行动。在活动现场,一份“无车日”倡议书,引起老百姓的积极响应。“我们倡议:6月5日,成都无车!”“用走路代替开车,以徒步兑换健康,这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同!”

    进入汽车时代,烦恼伴随幸福而来。就在近日北京宣告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的时候,不少人都在谈论汽车时代的痛与快乐。快乐与幸福显而易见,人人都有一个汽车梦,实现了的人们,生活方式变了,活动半径大了。有车的烦恼与痛苦一样明显,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不能撒欢儿跑,哪个司机心里舒坦?人人都烦拥堵、说尾气、躲噪音,所以有人发起每月一天不开车的活动保护环境,也是为城市交通减轻压力。这样的方式当然好,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人们说到治理拥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修路、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话题,却往往忽视了马路道德缺失正在成为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

    以北京为例,市区街道每公里的平均车辆拥有率不及伦敦的五分之一,但是交通的拥挤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溯本追源,马路道德不佳是罪魁祸首,这包括车与车的矛盾及人与车的矛盾。

    君不见,马路上,开车人横冲直闯,生怕落后于人,即使在人行横道上,也要与行人一争高下。行人也是如此,即便是红灯,也要与放行车辆争道,生怕“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事故的几率,而一旦出了事故,结果势必是大家谁也走不了。在这样的心理主导下,交通环境何谈畅通,又哪来的和谐呢?这不仅让人想起了著名的黑铁法则:别人怎么对我,我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以治其人之身。”这个法则在当前的马路道德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别人不让我,我凭什么要让别人呢?貌似公平的行为标准将马路道德推向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情况。在德国,即使车流如蜗牛般爬行,大家也井然有序地排队慢慢前行,几乎找不到“左冲右突的武林高手”,你不加塞我也不加塞。在法国,如果行人穿行马路,司机都会立即放慢速度,然后停车等待行人通过,而行人也基本按照交通信号灯的指示通过马路。这何尝不是黑铁法则的体现,只不过和国内版本的演绎正好相反。

    北京电视台某栏目曾经做过一期节目,编导在一个路口隐蔽摄影,等待一位能够主动礼让行人的司机出现。然而,编导苦苦蹲守整整两天,才等到一位这样的司机。这样的结果当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如果直接苛责所有的司机,似乎也未必恰当。因为,在驾校的培训中,从来都不曾引入马路道德的教育。以北京为例,对于一个至少300万的驾车人群来说,走在路上的道德十分需要制度上的提醒与考核。

    当然,对于马路上的行人来说,马路道德同样不可忽视。尽管,行人与机动车比较,行人处于绝对的弱势,需要被谦让,但这种谦让需要在某种规则之下。各行其道,才是人与车在马路上最佳的相处方式。

    忍让是一种美德。在马路上的忍让更体现的是一种风度。(晓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