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制度真正动起来权力才能关入笼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
发布时间:2014-02-10 来源:中山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反腐倡廉机制法制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组织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报告》中,反腐体系改革最大亮点就是“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对于保持先进党性质保持警觉,在党章明确宣示党的性质。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处理省部级腐败官员达16 人之多,处理之快,处理之多,前所未有,举世瞩目。从《决定》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腐败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决心,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深得人民群众赞扬。老百姓对党中央反腐工作从怀疑、到观望、到参与,从党中央的实际行动中看到党中央信心和决心。反腐败机制建设是一个深化、认识、再深化的过程,每一次过程都是制度的完善,只有不断地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才会去思考、去改革、去完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措施才会越来越健全。
  《决定》将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权提收到上一级纪委和组织部门,本意是从源头把住“权利”关,但是否能够解决“同级监督”这个老大难问题,有待时间的检验。上级派来的纪委书记、副书记对党中央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对单位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能否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也是我们检验反腐防腐效果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讲:“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想取得反腐工作的胜利,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落实、教育监督,关键是用制度来止住腐败现象的产生。
  高校也并非一块净土。据统计,最近五年,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比例约为1/4,其中82%的案件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后勤服务等部位和环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一旦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损害教育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及引领作用。 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于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建设上对高等学校行为进行了规范,有的专家讲“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和其他领域的反腐败工作一样,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所以反腐倡廉是人心所向,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就是要求我们的干部、政府和党的组织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好的制度,只有坚决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理解、支持,得到人心。
  □姚晓波(作者系市讲师团成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委员副教授)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了蓝图。《决定》体现了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思想、大战略、大举措、大突破,是指导我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
  三十五年前的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而本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全方位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了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两次对共和国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中全会,虽然时隔三十五年,但为什么都如此重视发展经济,把经济放在“中心”、“重点”的地位呢?我以为,经济落后的中国,改革先从经济入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是中华民族国强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构成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基本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随之变革。因此,三中全会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完全契合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当年主持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极有前瞻性的、管用百年的治国安邦之宏略;他曾经告诫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话语言犹在耳;他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理。回忆共和国改革开放之路,最初乃是从“一大二公”到农村的“包产到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经济体制的转轨触动生产力的解放,激发了中国的发展强劲动力,解决了国民温饱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现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医保社保实现全覆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大发展;“嫦娥”访月“蛟龙”探海;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已成为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有担当、有国际威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把握与运用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依存的科学论断,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又适时地总结出“三个代表”,并以之激励全党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向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奋斗,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取根本利益而共同努力,让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自强不息。
  中国共产党带领国人在改革开放中成绩辉煌,然而,改革开放这在中国乃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无现成样板可采用,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因而,在前进道路上碰障碍,在改革开放征程中遇“瓶颈”。于是党中央又及时向党员、人民导之以“科学发展观”,追忆小平同志生前“不走回头路”的谆谆告诫。终于,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存在问题,如:偏重发展经济忽略生态文明;过度追求GDP而没有做好节能减排;一些厂企的生产因循守旧而不注重创新,转型升级滞后;没有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改革、调整、建章立制,上述问题得以解决或不断纠正中。
  为了加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三中全会《决定》还将采取以下有利经济发展的多项举措,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企业参加国企改革、农户的农地能抵押能担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此外,《决定》还将非公有制经济重新定位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个体、私营、外资)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定位是: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还提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这些举措,不仅调动了国内人民参与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也为侨胞、侨眷、港澳台同胞提供了一个科教兴国、实业兴国、投资报国、营商报国的宝贵机遇与公平竞争的平台。
  深化改革长国运,骏马奔驰奋征程。两届三中全会及中共三十五年治国理政的事实告诉我们,突出抓好经济是切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了,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也因此而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至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由衷地认同而拥护,从而加强了对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单位:农工党中山市委会)□翁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