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中山>>学习强国中山风采 >> 正文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必须推进治理重心下移
作者:张晓 发布时间:2018-12-24 来源:中山日报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社会治理作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通过互动与协商的方式,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眼于让人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最大化的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多元治理主体必须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必须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服务人民、贴近人民,推进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

  ■治理重点下移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在要求

  共建共治共享强调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共同参与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要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聚焦共同参与的核心要求构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多元治理模式。

  实现这样的治理模式:一要在观念上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过渡,政府要转变单纯依靠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理念,使自己由全能政府逐步成为有限政府,推动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局面;二要依靠参与与协商,参与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协商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体现,促进社会参与要培养公民的参与精神、志愿精神和自治精神,抱持平等合作的理念,坚持互动协商的原则,打造社会利益共同体;三要强调自治与服务,有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那就要积极的参与社会治理,要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社会成员享有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向社会提供服务,通过社会自治的融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而基层是社会生活的承载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公共政策的落脚点、公共服务的转接点、社会风险的集聚点、精神家园的依托点,参与与协商、自治与服务必须回到“人”这个社会治理的核心因子上,回到由人构建的社会关系中。因此,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推进治理重点下移,推进治理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一线投入。

  ■推进治理重点下移的前提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

  社会治理体制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上层建筑”,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落地见效,推进治理重点下移的基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制:

  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理顺自身与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制定规则,明确多元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分工和行为边界,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为社会治理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要监督规则的运行,确保社会服务沿着政府设定的轨道运行;要做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备胎”,当多元治理主体缺位时或者治理行为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纠纷时,政府要发挥备胎作用,及时弥补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减轻社会治理成本。

  二要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要把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把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自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社会协同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特别是推动建立联系和服务中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群体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建立政府与重点人群的沟通渠道,更好满足重点人群发展要求。在提高社会组织增量的同时做好存量盘活工作,加快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与行政机关脱钩,释放行业组织更大的作用发挥空间。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的代表群众利益、表达群众诉求,更好服务社会,真正起到政府联系社会、稳定社会的作用。

  三要促进经济组织发挥治理主体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目标需要包括经济组织在内的社会主体和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政府要通过多种举措推动经济组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和内部人文关怀建设,经济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三大部门,应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肩负起应有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发挥经济组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实现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一要把社区作为基本的治理单位,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夯实社区治理平台,要把社区打造为“群众之家”,延伸政务服务、集聚公共服务、囊括社会服务、做实心理服务,让群众在社区甚至小区就可以获得必需的各种服务,通过社区治理平台,弥合社区关系、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要根据居民活动半径合理配置“群众之家”,加大硬件投入,提供软件标准,满足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使社区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二要推动社会组织深入社区提供服务,政府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缓解政府治理压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稳固政府合法性基础的作用,把社会组织当作政府的“合作伙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会服务资源投入社区,社会组织要发挥自身在社会服务中的“中立”作用,积极反应群众诉求,弥补服务缺失,为政府排忧解难。

  三要创新志愿服务载体和形式,大力推进居民自治,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正能量,抵制负能量,以点带面,提高志愿者的崇高感和获得感,以点滴积累形成人人向善、人人参与的自我服务氛围。

  四要促进资源向一线倾斜,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公平、和谐、有序社会环境需要的角度提出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实施清单责任制,加大督导落实,确保社区拥有充足的服务资源,要加大社区治理平台与资源投入的联通协调,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在基层的良性互动。

  (作者张晓 供职于中共中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