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交通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资料图片)记者 夏升权 摄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期望和要求;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梁卫华表示,历经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山当前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体制再造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好、目标明、路径清、措施实。下一步,结合市发展和改革局职能,将重点在四个方面“聚集发力”,即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增进民生福祉四个领域持续聚焦发力,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发力
强化“硬” “软”两个联通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梁卫华认为,大湾区建设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背景底色、重大历史机遇和战略支撑,应将高水平参与大湾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落实,重点在“硬”“软”两个联通方面加以谋划。
一方面,加快推进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实现设施的“硬联通”。中山要加快深中通道这一重要跨江通道建设,构建市内、市域高速公路、快速公路网络,强化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对接,凸显中山作为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加快大湾区高铁网建设,着力推动南沙港铁路客货两用功能及国际物流园轨道连接线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深茂铁路江门至深圳段规划工作,推动新规划城际铁路与周边城市连接,积极争取利用既有中山站线路设施开行始发高铁列车,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另一方面,深化与湾区城市交流合作,强化机制的“软联通”。中山将继续在体制机制上探索与湾区城市合作交流的更多创新模式和举措,不断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人文交流等各方面开展合作,真正把中山打造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上聚焦发力
积极破解发展瓶颈
梁卫华表示,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山应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更加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带动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今后重点谋划和抓好三方面的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首先是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破解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等问题,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其次,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在清理传统过剩产能的同时提升高质量供给能力。
第三个方面是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在优化流程、改进作风、政务服务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多措并举,在投融资、价格、社会信用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突破,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中山成为人才、资本、技术、创新资源聚集地。
围绕产业筑牢根基
在振兴实体经济上聚焦发力
梁卫华认为,实体经济是中山经济发展的根基,经济发展不能脱实向虚。改革开放40年,中山依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步,还要继续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市发展和改革局将着力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自主创新两方面抓好实体经济振兴。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培育壮大制造业支柱产业,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用2-3年时间形成3-4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另一方面,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深化中山市作为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优势。
下大力气抓好自主创新。一方面,大力实施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另一方面,完善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深港中创新经济圈。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聚焦发力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为人民谋幸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最终要能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市发展改革局将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城市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抓好民生事业发展。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针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施策,着力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