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新时代敬老要与时俱进
作者:李玮玮 发布时间:2014-10-12 来源:中山商报
    重阳敬老节在国庆期间悄然度过,有关敬老的话题在本报却没有降温,这期《公益周刊》推出了两个版的 “大爷去哪儿了”调查报道,该策划源于对比退休大妈们较为丰富的业余生活,退休大爷们的业余生活却相对贫乏,成为无人关注的边缘群体。
  实际上,在我看来,生于1960年前的那一代父母,无论男女,普遍存在着业余生活单调、不懂得享受生活、过于为儿女付出、与当今信息时代格格不入等问题。
  我们不能抱怨父母为什么如此落伍,生于饥荒年代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经历决定着如今的生活方式。我们很难改变他们,却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
  记得2012年全国老龄办等多个部门共同发布过新版“24孝”行动标准,让“敬老”有了更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你有教过父母玩微信、淘宝吗?你带父母去过你的工作单位,介绍给你的同事认识吗?你耐心地和他们聊过一次天吗?你有和他们一同去旅行或参加重要活动吗……这些标准很具体,到底有多少年轻人做到这些?我没有进行准确的调查,但我发现身边的朋友,能做到的人很少。
  就我家来说,父亲是一个新潮的人,上网、淘宝、微信样样懂,母亲是家中最落伍的,但最近也为她买了一部崭新的智能手机,最麻烦的是要教会她使用。
  教母亲使用微信、上传照片、下载软件、上淘宝买东西等,只教一遍,她是无法掌握的。反复多次、手把手演示后,让我很抓狂,语气也难免带些斥责的味道了,过后又内疚万分,反省自己的态度。
  父母落伍是一方面,其次,他们还不懂享受生活 。“十一”长假七天,他们打算跟平常一样过,理由是出去玩一来堵,二来花钱,我还是“拽”着他们去深圳玩了几日。第三,父母这代人为子女付出过多,母亲平日的生活就是围绕父亲和子女转,闲暇时就不知做什么好了。父母把“自我”放到了最后一位,乃至忘记了自己的需求。
  在我看来,新时代下的“敬老”要用不一样的思维。我们仍要给父母生活费、过生日时买礼物,离得远的要保持通电话的习惯,离得近的可以一周聚一次餐,尽量做到新版“24孝”的要求。然而,当代“敬老”还需要用情、用心,真正从父母的需求出发,给予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传输给他们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尽量融入时代,鼓励他们寻找志同道合的社交圈。
  父母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内心充盈,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兴趣爱好,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敬老路上,年轻人还须努力。父母老了,我们要尽量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幸福感。
  
新“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