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 正文
中山市文广新局携手各镇区开展“非遗”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如同爱惜生命
作者:文 记者 廖薇 发布时间:2015-06-12 来源:中山日报

 

    悠悠的咸水歌、奇特的醉龙舞、灿烂的菊花会……这些世代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悠久而斑斓的生命记忆,体现着中山人的智慧和精神。
  2015年6月13日,我们将迎来中国第10 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正如其中一句宣传语:“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当日,市文广新局下属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兴中广场举办非遗展演及图片巡展,回眸这十年来的保护成果。在中山“非遗”保护实践中,既要保存“非遗”的本色,又要将其加以振兴。这种活态的传承方式正极大地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长洲醉龙舞已成为我市"非遗"的品牌之一。


1.积极探索“口传心授”的现代模式
  自2006年起,在市文广新局领导下,一场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在全市20多个镇区的各个村落全面铺开,成果挖掘出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整理,目前已有中山咸水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舞等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民歌等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市还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全省首个地市级非遗资源数据库。
  “申遗”成功只是工作的开始,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遗产。中山已建立起以学校为主要依托的17个市级传承基地,其中2个是省级传承基地。几乎每个镇区都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通过常设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加以传承。在游客如织的孙中山故居内,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示了部分承载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精品,如崖口飘色出巡头牌、沙溪鹤舞的白鹤道具等。
  在实践中,保护者发现,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比单纯的表演更能吸引大众参与。比如,中秋时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特别策划了打月饼、唱咸水歌、扎灯笼等活动,让游客在感官上更深刻体会了传统文化魅力。
  过去,我们没有非遗传承的教科书,所有信息都藏在老艺人的记忆中,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为了让它广为流传,适应现代化的教学,传承人的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发展。一些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文化志愿者成为老艺人们的得力助手。不过,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老师目前仍十分紧缺。”
  经过生产和加工,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转化为大众喜爱的现代商品。对此,“中华老字号”——咀香园健康食品 (中山)有限公司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从浸豆、烘干、磨粉、拌粉、打模成型、烘焙、冷却到包装,尽管杏仁饼的生产已渗入了诸多现代工艺,但为了保持那齿颊留香的“老味道”,生产者始终坚持以秘制的绿豆粉和手工打饼制作。而在“中国民间艺术(红木雕刻)之乡”大涌镇,虽然机械加工已成为大多数厂家的主要手段,为增强产品的韵味,一些有识者开始只对模型的浅加工应用电脑雕花,再以人工雕刻作深加工。

打月饼、扎灯笼等中秋活动,让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游客深刻体会传统的魅力。


2.活着的文物,需要活态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物。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它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水乳交融着,与时代共同呼吸,也极易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保持 “非遗”的原汁原味,一方面,保护者也要考虑如何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开拓发展空间。如何平衡两者关系也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
  中山的崖口飘色正是活态传承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正是其内容本身不断创新的结果。像其中独树一帜的“秋千色”,灵感来自村民下南洋时所见的游乐活动“荡秋千”。从明末清初传至今天,崖口飘色已由最初的一个祭祀仪式发展成为人人参与的大型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崖口碧绿的田野中都会飘过这道斑斓的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
  有专家认为,发展“非遗”不可离开其原有素材,不能破坏它的原始风貌。比如,由方言演唱的咸水歌显然更具原生态特色,而以普通话演唱的舞台表演版的咸水歌则是为拓宽受众面而采取的尝试。
  在“非遗”保护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村民不再生活在以种养为生的农耕社会,而是洗脚上田转而成为工人、商人。在这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格外脆弱。
  “并不是只是盖大楼才有发展。”专家指出。除了保持GDP 增长,执政者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境保护。据悉,为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整体保护,小榄镇正在构思在水色匝一带区域内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蓝图。


相关信息
文物维修工程资金最高可获100万元补助
  市文广新局联同市财政局于去年制定和出台了 《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包括中山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两部分。
  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部分:补助范围是市级以上(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包括修缮、抢险加固、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和局部复原工程等);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内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保护补助,原则上以镇(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主,如镇(区)筹集确有困难,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补助。
  同时《办法》明确了资金给予补助的比例,具体为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将根据各镇(区)对申报项目的补助额度,文物维修设计资金原则上最高按文物维修方案设计费50% 的比例给予补助;文物维修工程资金原则上最高按文物维修工程预算总额25% 的比例给予补助,每一申请项目补助的最高限额为100万元,申报起点为5万元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部分:补助的重点范围是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调查、保护、传承和展示推广等九项。
  资金的申报程序:由申请人先向所在地的文化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当地文化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并出具意见后,再由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统一报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申报时间为各镇(区)文化管理部门应于每年5月30 日前,向市文广新局申报下一年度的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