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惠民工程 |
让老百姓更富足更健康 |
| ||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与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检查组组长张维庆之间的一段对话被传为佳话:"科学发展就是让老百姓的钱更多一点,寿命更长一点"。陈根楷关于科学发展的阐述通俗且富有内涵。 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惠民。中山正以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等惠民工程。 ■让人人有工作享"两保" 去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山考察工作时说:“今天中午休息时,在古镇国贸大厦21层透过窗户往下望,车辆川流不息,高楼大厦林立。我想如果全国的乡镇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中国确实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心里很有自豪感。” 汪洋的一句溢美之词,说出了中山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巨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古镇党委、政府全力推进“三个一”和“一免两保”民生工程。“三个一”工程即人人有一份工作、人人有一份社保、人人有一份住院和门诊医保。“一免两保”工程,即15年免费教育、保障全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门诊医疗统筹,对户籍学生从学前3年到高中毕业的15年教育的学杂费全部免除。 在中山,24个镇区走的都是城乡一体化道路,古镇不过是中山统筹城乡发展的缩影。 农民是社会保障覆盖的重点和难点。截至今年7月,我市63.63万农民有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9%。其中有13个镇区实现了全员参保。全市有望今年底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实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我市还向农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稳步推进。今年7月起,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纳入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与此同时,我市医疗卫生条件得以较大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全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255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 “病有所医”。 ■ 居住教育交通治安条件全面改善 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是压在当今老百姓心头的五块石头,然而,中山人基本上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以"村改居"后的东升镇高沙社区为例。该社区居民不仅享受养老、住院、门诊"三保险",而且有很好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和教育设施。近年来,该社区加大投入力度,进行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和内河涌整治。为完善社区治安硬件设施,社区已投入130多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在辖区内分别设置20多个全日制、全方位的监控点,全天24小时全面监控,今明两年还将再投100多万元增设20个视频监控点。为搞好教育事业,社区在2008年投资约1500多万元,扩建了高沙小学。该小学按省一级学校规格建设,预计9月中下旬投入使用。该社区还有一所外来工子女学校--桦栊学校,入读学生有3600多名。 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升,今年高考再创佳绩,专科(含高职类)以上上线人数达12050人,其中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 6000 人大关,上线率为47.2%,居全省前列。中山教育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共可提供超过34万个中小学学位,完全可以满足所有户籍人口及部分外省市适龄儿童的就学要求。 我市通过了全国生态市创建省级验收,还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城市。 ■ 进一步提高"五个一体化"水平 《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中山当仁不让,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试点。近两年,市财政支出近六成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实施城乡"三个一"工程(每人有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一份工作)和农村"六项工作"(村村有候车亭、有卫生站、有村庄规划、耕地连片开发、农路硬底化、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实现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教育强镇、镇区污水处理厂、养老保险、住院保险、农村卫生站、村村通公交、通自来水、通宽带、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的"10个基本全覆盖"。 当前,我市正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将公共服务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由户籍人口延伸到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管理 "五个一体化"水平。一是以港口镇建设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为试点,推行农村整村规划、整村建设、整村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村金融、现代农村管理、现代农民教育"五大平台"。二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积分登记管理制度。 我市目前正推进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力争一两年内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我市还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前近七成农村劳动力已转向非农就业,农户收入中八成多来自非农产业。 | ||
记者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