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万元众筹善款转赠“孤岛”双胞胎
作者:统筹:赵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覃素玲 朱晓宇 摄影:伍杰 发布时间:2016-01-29 来源:南方日报
虽然老兵众筹圆梦活动已经结束,但爱心会一直传递下去。

    “你看,那边的番石榴就是我们‘台湾岛’上居民种的。”——环岛路上,不时有淳朴悠闲的岛上居民经过,路旁的各色水果和野花野草交织丛生,黄梓健和黄梓晴指着远处的古朴建筑告诉我们,那就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
此“台湾岛”非彼台湾岛——它是中山市坦洲镇合胜社区的一个“孤岛”,也是我们此番“梦想”延续的地方。一个孤岛,一个梦想。90岁的远征军老兵林乙丰,将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汇聚的众筹善款近万元,捐赠给了这个“孤岛”上困难的一对双胞胎。
    去年8月至今,由南方日报策划的“致敬老兵 众筹圆梦”公益项目已陆续开展半年时间,通过网络众筹和奔赴北京,老兵林乙丰“重温抗战历史、看看新式武器”的梦想终于得圆。网友们众筹捐赠其圆梦费用的剩余部分,林乙丰及其家人提出,希望寻找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或个人,再捐赠出去传递爱心。
“这是大家捐的(钱),我想捐给你们。只是一个小小心意,你们要好好读书,听妈妈的话。”在坦洲镇果子围桥头老兵家中,林乙丰郑重地将一万元善款交给黄梓健和黄梓晴的妈妈梁惠珍。

林乙丰将一万元助学金交给黄氏兄妹。
黄梓健感谢林乙丰,他说:“爷爷,非常谢谢您!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坦洲有个“台湾岛”,老兵有个梦延续
    “站在河堤边向对岸望去,小小的‘台湾岛’尽在眼里,河堤、河涌及岛上的环岛路,好像三条南北无限伸展的平行线,河涌里倒映着岛上的村居,环岛路上不时地有扛着锄头、悠然自得的农夫经过,这里很静、很静,静得就像一幅画,只有偶尔经过的摩托车和往返两岸的渡轮发出的‘突、突、突’的声音打破这幅画的宁静。”
    居民提及坦洲镇这座小小的“孤岛”,从不吝啬赞美之词。因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犹如宝岛台湾一样,又因四周环水,水网发达,故有此美名。而黄梓健和黄梓晴的家,就在坦洲这座孤岛上。
    去年,《南方日报·中山观察》策划的“致敬老兵众筹圆梦”公益项目上线后,通过网络众筹和奔赴北京,远征军老兵林乙丰的事迹牵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心。网友们众筹捐赠款项助其到北京重温抗战历史、参观新式武器,林乙丰告诉一同前往北京的记者,圆梦经费的剩余部分,他希望寻找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或个人,再捐赠出去,将梦想延续、将爱心传递。
    在坦洲镇政府的帮助下,坦洲一对单亲龙凤胎进入我们的视野。1月27日下午3点,在坦洲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坦洲,见到了这对龙凤胎——黄梓健和黄梓晴兄妹。
    黄梓健和黄梓晴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今年10岁,父亲在他们6岁时因病去世,及后母亲独自抚养他们。黄惠珍为了照顾好两个孩子,一周6天工作63个小时,每天都几乎加班到9点多,月薪则只有2000多元,家里的经济压力非常巨大。
    “妈妈,我只怕你没有那么多钱给我读书。”懂事的黄梓健一直很体谅妈妈,两个孩子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便自己煮饭做菜,做功课复习的同时还帮助妈妈处理家务。


年幼的不幸没有击垮这对兄妹
    “一河西水绕村流,对岸徐来渡客舟……”虽仅有一江之隔,岛上居民来往只能通过轮渡。岛上风景迤逦,以种植瓜果为主,据坦洲镇文明办副主任方向东介绍,目前岛上住户稀少,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困难家庭。
上岛后,仍需步行近十分钟才能到孩子们的家。路上,性格开朗的哥哥黄梓健眉飞色舞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兄妹俩学习成绩优秀,近两年,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几乎都能达到90分以上,黄梓健更是排到全班前5名。
年幼的不幸并没有击垮这对兄妹,反而让他们更加懂事,深感母亲的不易。驱车前往他们家的路上,黄梓健说:“这辆车真舒服,我将来也要给我妈妈买一辆。”车内众人听见及此,皆一时语塞。
    两位孩子的妈妈梁惠珍说,近两年妹妹的数学成绩开始跟不上,哥哥每天便帮妹妹补习。“每周出十张模拟试卷给妹妹做,每天还要帮妹妹补习数学。这学期妹妹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但哥哥的英语成绩却只有80多分,他自己很不满意,回到家还哭了,说自己没有复习好英语。”
    今年是升学年,问起他们的升学目标,妹妹黄梓晴说希望上坦洲中学,而哥哥黄梓健的目标则是实验高中。“实验高中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一中当然更好,但要考上非常困难。”母亲则笑言,哥哥是个很自觉很有担当的人,“他的目标很大,他说想去清华大学读书,但又担心家里的经济。”
    “我安慰他说,你放心,妈妈去借钱回来也要供你上大学,而且现在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只要你好好读书一切都没有问题。”提及两个孩子的懂事与努力,梁惠珍甚感安慰。但她最近也一直为孩子中学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惆怅,“读中学的费用要比小学大,我也只能多加夜班了,加班才能多赚点钱。”


“我要像林爷爷一样保卫国家”
    “这是大家捐的(钱),我想捐给你们。只是一个小小心意,你们要好好读书,听妈妈的话。”在坦洲镇果子围桥头老兵家中,林乙丰郑重地将一万元善款交给黄梓健和黄梓晴的妈妈梁惠珍。
    “好感动,我不知该说什么。”听说了老兵抗战与圆梦的事迹,梁惠珍忍不住泪洒当前。在爱心善款转交过程中,林乙丰一直叮嘱兄妹两人要听妈妈话。从林乙丰手中接过善款的一刻,梁惠珍的手一直颤抖不已。
当日下午4点半,黄梓健、黄梓晴和妈妈随圆梦项目组、坦洲镇政府工作人员来到林乙丰家中。记者向梁惠珍介绍了林乙丰的经历,并表示林爷爷希望能将剩余善款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坐在林爷爷身边,黄梓健一直兴奋地和林乙丰聊天,“谢谢您,林爷爷。谢谢您,林爷爷。”面对听力不好的林乙丰,黄梓健大声地说了一遍又一遍,“我将来也要像林爷爷一样保卫国家!”
    林乙丰的事迹通过南方日报报道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林乙丰的长孙林文诚告诉记者,最近收到了揭阳市寄来的纪念章,“这是国务院颁发的抗战70周年纪念章,我爷爷收到非常高兴,谢谢你们!”一旁的黄梓健看到,迫不及待地拿起纪念章细心欣赏。
    “祝爷爷长命百岁,我长大了也要保卫国家,像您一样拿枪打击哪些侵略我们国家的敌人!”临走前,黄梓健和妹妹都依依不舍。
高高举起手,向老兵敬礼,黄梓健红了眼眶,紧紧地拥抱林爷爷。


■相关信息
一位耄耋老兵的抗战史
    林乙丰,1926年3月8日出生,广东省普宁市里湖镇蓬和村人。
    1942年1月,日本军队入侵英属缅甸。2月3日,英方向中方请求派军队入缅。根据英国请求,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中国远征军第1路,下辖第5军、第6军、第66军共计10万余人,赴缅甸作战。
    林乙丰1941年入伍,次年编入中国远征军第6军93师战车炮连,赴缅甸与中国云南的边界作战。中国远征军第6军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年仅16岁的林乙丰,亲眼目睹由于英军配合不力,同胞死伤遍野的惨状。
    林乙丰自述,曾在战场上对战坦克,击落飞机,子弹打到小腿,擦过头皮,最终幸免于难。后任第6军93师特务连连长,日军投降时,随93师队伍追到泰国,参与缴获日军残部大量辎重武器,遭到日军残部袭击,被刺刀刺伤腹部。
    “枪一提起来,人就倒下来。”时隔70余年,林乙丰说起战争的残酷,平常的语气朴实的描述也难以掩盖其中的惊心动魄。从死人堆里救出幸存的战友,身处战场的林乙丰和战友已顾不上恐慌与悲壮。
    危急时刻,来不及挖战壕,赶不及堆沙包做工事。就地铺上毯子,阵亡的同胞士兵一层层叠上去,就是抵御敌军攻击的“人肉”防线。抗战胜利了,前去收缴武器时,一名不甘心投降的日军一刺刀捅进了林乙丰的肚子,肠子漏了出来,他却仍然捂着伤口继续指挥作战。一直到武器收缴完毕。
    1945年,抗战胜利,林乙丰回到家乡,揭阳普宁市里湖镇蓬和村。1949年底,随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卢汉起义,在云南起义部队民卫军一支队二团任连长。云南解放后,林乙丰复员还乡,之后娶妻生子,生下7个孩子。
如今四世同堂居住于中山市坦洲镇,最大的重孙已16岁。林乙丰的大儿子林祖光说,时隔多年,老爷子总是记岔很多事情,但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份割舍不掉的荣耀与信仰。
    去年7月初,老爷子执意要踏上赴京之路,去抗日旧地看一看。到了卢沟桥事变旧地,遇上纪念活动,没有邀请函无法进去。由儿子孙子陪着转了几圈,林乙丰想不明白,红了眼眶,直言心里很痛。
去年8月,南方日报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的“致敬老兵 众筹圆梦”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乐捐频道上线,引发了全国网友的关注,短短11天内,为老兵众筹圆梦的项目就迅速完成目标,全国共4234网友参与众筹,募集总善款37398.4元。
    去年10月24日上午7点,10小时2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圆梦团队带着老兵抵达北京,参观了卢沟桥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抗战纪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