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山民歌走进坦洲校园
作者:坦洲镇委宣传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6-10-13
为期一个月的坦洲镇新合小学“中山民歌夏令营”刚刚结束,这是我镇首个以中山民歌为主题的小学夏令营活动。 “咸水歌”是主要流传于水上居民中的一种用水上方言演唱的民歌。水上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作“蛋家人”。早期的蛋家人原是南粤土著古越人的后裔,直到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先后几次大批进入南粤,把原来的土著驱赶到海边,演变成早期的“蛋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原人加入这一群落,最后这一群落完全汉化,语言也改用了很接近广州话的水上方言,但喜爱唱歌的传统却一直保存下来,他们所唱的渔歌最后定型为“白话渔歌”。由于蛋家人主要生活和流动于南海沿岸的咸淡水交汇水域,因此,人们就把他们所唱的歌称为“咸水歌”,意即喝咸水长大的人所唱的歌。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广东通志》、广东的《诗寓》和我们的《香山志》均有记载。 蛋家人爱唱歌,唱歌已成为他们生活、娱乐、礼仪和表情达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蛋家人主要以打渔和运输为业,足迹和聚居地遍布珠江三角洲的中山、珠海、斗门、番禺、江门、佛山、广州、深圳,还包括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的阳江、广西的梧州、北海乃至海南岛的三亚等地。凡有蛋家人的地方,就总有“咸水歌”伴随。近年,几乎所有水上居民聚居地都在举办大型的咸水歌歌会。其中,中山的坦洲镇和广州海珠区的滨江街还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咸水歌)之乡”。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文化部门即已着手搜集、整理坦洲的咸水歌,并培养了梁容胜、何福友等一批优秀的民歌手,把过去被视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咸水歌带到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央领导人的面前,带到音乐院校的讲坛上。《送郎一条花手巾》等在60年代便已录成唱片,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歌教材。到了70年代,中山的文艺工作者又以民歌为素材创作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咸水歌曲。90年代坦洲文化站连年举办大型水上歌会,盛况空前。在1993年和2004年,《中山民歌》(包括咸水歌与鹤歌、客家山歌等流传于中山的其他曲种)的CD光盘与VCD光盘也已先后问世。咸水歌得以进一步传承。 我镇是中山咸水歌的发源地,其历史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意识取向的改变,咸水歌这一民间艺术正处于品濒临绝唱的边沿。今年8月,中山咸水歌作为我市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之一以向国家文化部正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地方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坦洲镇新合小学率先举办以中山民歌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把中山民歌引进学校,聘请我镇的民歌手进行授课。参加这次夏令营活动的有来自新合小学的30名学生,他们是在该校100多名报名参营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主要接受民歌基本唱腔的培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