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文化市场化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06-12-28
香山文化概述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含义,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用经济来衡量,而最终将是以文化的发展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文化的繁荣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体现。
香山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大的思想、经济利用价值,除了思想文化外,其他如方言文化、民俗文化、洋务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都能够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进行市场化,因为这些文化形式都具有较强的潜在市场竞争力。从现实条件来看,香山文化的市场化所带来的香山文化经济,必须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大环境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香山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需要融入到文化经济的建设中去,不断地对自己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整理,从而创造出代表自己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
香山学作为一门学问已初成雏形,在研究中日趋成熟,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也比较系统并开始走向完善。但香山文化开发利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做大量的工作并持之以恒。正确的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总之,香山文化发展市场化是使香山文化面向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只有重视这种必然性,并使之找到合理的途径,香山文化才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大循环中。我们坚信,传统的香山文化将在现代香山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之源,传统香山文化和现代化将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文化力量。 图片摄影/文智诚
香山文化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香山文化的概念刚刚提出来,对它的研究和发掘还不够深入、透彻,直接导致了香山文化的市场化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引。目前在香山地区对于香山文化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发展共识,在香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个别地方进行的香山文化的市场化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概括说来,当前香山文化市场化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市场挖掘层次不高
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对文化的需求是一种本性,文化经济在现代社会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香山地区属于地域宽广、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山、珠海、澳门这样一个跨地区的区域,具有非常便利的交通。但由于对香山文化进行系统的开发较晚,使得内涵丰富的香山文化尚处于一种待开发和初开发的状态。即使有的地方对香山文化的某些内容做了一些市场化的探索,但大多是低层面的、低成本的,没有形成市场化大规模经营,更没能真正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因而大大降低了其拓展市场、占有市场的能力。虽然“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宝镜湾遗址”和“陈芳家宅”等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但其影响力、知名度及经济效益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市场资源开发零散
香山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系统,几乎它的每一种文化元素都可以进行市场化,在对香山文化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依据香山文化的特点和所禀赋的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和移植。由于目前香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刚刚被挖掘出来,因此在对香山文化认识上没有完全到位,甚至对“香山”的认同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其市场化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观念模糊、意识混乱的现象。可喜的是,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接连举办了香山文化研讨会及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出版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香山文化史读物,举办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等;香山地区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这种认识混乱现象的关注,并且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在学习中认识香山文化,在与现实的对照中真正了解香山文化的精髓和与自身的密切关系。
市场管理缺乏规范性
从广义上看,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时代内,国家与国家的文化、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地区与地区的文化还不能完全融合起来。当代文化的核心仍然是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文化仍然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是个复杂而不容回避的问题。香山文化产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虽然涌现了不少能有效挖掘和利用香山文化底蕴、提升香山文化品质、拓展香山文化经济的企业和实体,但大多数人对香山文化的市场化问题缺乏明确的认知意识,这极大地挫伤了中山、珠海、澳门地区人民利用香山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热情;更有甚者,挂着香山文化的牌子,却经营着与香山文化毫不相关的非香山文化产品。
加强香山文化市场化的措施
香山文化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项目,需要从各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才能推进其不断发展。笔者认为,香山文化市场化应该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加强香山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中山、珠海是沿海开放地区,又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联系密切,同时澳门是我们国家的行政特区,因此香山地区利用其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旅游具有广阔的潜在客源市场。在对香山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动态香山文化与静态香山文化相结合的原则,静态文化一般是物态文化,而动态文化则是活态文化。动态文化主要包括中山咸水歌和小榄菊花会等,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是香山文化硕果仅存的文化标本和文化符号。而民居、宗祠、孙中山纪念堂等则属于静态文化。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和清代陈芳故居里的梅溪石牌坊早在1989年就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宝镜湾摩崖石刻,自1989年被发现起就不断得到全国考古界权威的高度评价,因为它使得我国东南沿海岩画遗迹从江苏经福建、广东至广西连成了一线,填补了广东省空白。专家公认“宝镜湾遗址”和“陈芳家宅”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推进香山文化产业化经营
香山文化中大部分可以以文化产品或实物产品的形式推向市场。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先做好市场分析,找准消费人群,实现产业化经营以及市场化运作,并带动香山文化地区的经济发展。香山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需要相应的职能部门转变观念,拓展文化的经济价值,从而把文化的磁性力量和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现在香山文化地区属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完全可以通过对香山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使中山、珠海、澳门地区迅速在文化产业方面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前列。
注重香山文化保护性开发与创新性开发相结合
香山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系统,需要我们挖掘利用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对香山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性开发和创新性开发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保护不仅仅是狭义的照顾使之不受伤害;从广义的角度讲,对香山文化保护是解决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保护性开发主要是针对静态文化,即要先注重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性开发。这既是对过去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否则,即对不起前人,更是后人的遗憾。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创造未来。
然而止于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利用,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固态的东西,需要不断的积淀和传承。这样才能促使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创新性开发是对香山文化在创新前提下的开发利用,在有所创新的同时再把它们逐步推向市场。当然对于文化的创新是不能离开其生存土壤的,毫无根据的创新、形式化的创新都是对文化的极大扭曲和破坏,是我们所要尽力避免的。
促进香山文化产品品牌化和商标化
要使香山文化市场化顺利推进,还需要对香山文化产品进行品牌建设。有了自己的品牌,市场化下的香山文化才能一步步从潜在资源转变成现实利益,把文化更好地转变成财富。品牌化、商标化的香山文化产品才有足够的实力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并站稳脚跟,并靠自己的品牌占有市场。现在香山地区很多特色地方文化产品,都靠自己的品牌占据了市场,扩大了知名度。例如在中山小榄镇,每逢甲戌年60年一届的菊花盛会名闻中外,而他们利用菊瓣所特制的菊花宴,是他们最驰名的菊花系列菜式。中山黄圃人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的办法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烧腊味店,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历代相传。黄圃腊味现已成为中外驰名的名店名牌产品。
整合香山文化跨区域合作开发利用的资源
香山地区本身就是一个主要包括中山、珠海、澳门的综合地域范畴,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本地文化。在经济浪潮中,应该把这三个地方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目前中国对于文化利用上的政策是宽松的、扶持的;香山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要找准突破口,真正进入市场,推进加速它的市场化进程,并通过全球香山人的影响力有效地拓展到世界各地,使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 彭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