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里的长征
发布时间:2007-01-08
纵览近10年有关长征的重要著作,以领导人物和重要战役为线索的宏大叙事占绝大多数,四平八稳的风格已经很难激发阅读的欲望。于是,将目光投向70年前,在故纸堆中寻找到久违的智慧。
《红军长征记》的再版标志着我们对于长征的叙述在热衷奇观化效果、追寻宏大历史叙事之后,又回到了表现的原点:长征战士不灭的理想信念、不弃的乐观情怀、不衰的革命激情和大无畏的斗争勇气。
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雄关漫道》成功塑造出一个个普通的红军官兵形象,一改过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几乎千篇一律红军领袖挑大梁的局面,可看性增强的背后是“个性”的凸显和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刊登在文学期刊上的《“走歌”的红妹子》和《哑巴红军传奇》更是将字格空间留给了长征中的“边缘人群”,。定位于“平凡人物”,史料得以充实,文学的表现空间豁然增大。
回顾去年一年各媒体对纪念长征70周年的报道,虽然仍旧以报刊、电视为绝对的主力,但网络也开始展露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纪念专题,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热潮;由团中央、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网上“红军长征纪念馆”从开通至今,访问量逾460万人次,网民向长征英烈敬献的虚拟鲜花和留言达13万条、900多万字;网络也激发了上百万浙江青年纪念长征、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情……
(胡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