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事业日渐式微的今天.在极度物质一化的珠江三角洲.不少文人自嘲自己生错了时代——今天只能出财富.不能出才子.文人是最寂寞的一群。
但是.我要告诉喜欢舞文弄墨的寂寞文友们.有一位日理万机的市长.总是牵挂着一本纯文学刊物;有一位位高权重的市委书记,总是深.情地关注着那帮舞文弄墨的人。那位市长就是中山的陈根楷市长.那位市委书记就是我们的陈根楷书记。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吧.你或许会为曾经的寂寞感到愧疚。
2003年初.我们这帮的年轻人.懵懵懂懂半是自愿半是被逼挑起了中山市作家协会理事会的担子。一上台.雄心勃勃.办了一份纯文学刊物——《中山作家》,这可是中山文人们多年的心愿。我在创刊词中讲:我们期望这本文学刊物担当起为中山画像、为中山歌唱的重担。
当家方知持家难,《中山作家》仅仅出了一期,就因为经费困难.难以为继了。
从全省甚至全国来说.地级市的作家协会:几乎都是“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场所”的一个民间组织。特别是在红尘滚滚、繁华喧嚣的珠三角.还有多少人知道作家协会这个组织呢?有一次因为要开会员大会.我去订会场.工作人员很奇怪问我:“做鞋(作协)?你是做鞋的主席?”我解释半天之后,她才明白,哈哈大笑:“哦,你是:老作”。我知道,她是《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粉丝,在她眼里.我是那位从上海来广州讨生活的酸溜溜的作家。
面对如此窘境,我这个“三无”主席,在万般无奈之下,按照一直关心中山文学事业的方秘建议,给市政府呈送了一份解决办刊经费的请示。万万没有想到,还不到一个星期.方秘电话通知我,请示批了。当我拿到批复的复印件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陈根§市长在我们的请示上批日“为繁荣中山的文化事业,请财局给予支”。殷切关怀之情,溢出笔端。
从此之后,每季一期的《中山作家》出版之后,我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呈送给市长及各位市领导。由于市长的关怀,经费有了保障.《中山作家》:论是稿件水平。还是编印质量,年年都有进步,社会反响也较好。
这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07年初夏,那天,已升任市委书记的陈根楷同志,轻车简从来到五桂山。在谈完五桂山工作后,陈书记一身轻松,突然问我:“作家,你们的经费够不够呀?”我愕然了,日理万机的书记还记得市作家协会? 还记得几年前那份请示? 这不是我在作白日梦!。不,不是梦.陈书记正满面笑容地看着我呢。
“书记,今年经费还有。如果明年继续出版《中山作家》就没经费了”。
“那好.请给我一张纸。”
陈书记在我呈上的纸上写道:“X X同志:请在X X经费中安排X X元给市作家协会。陈根楷”
我双手棒起这张便笺,觉得其重如山,这里面有一位市委书记多重的期望啊!我还没回过神来,陈书记又问:
“作家,你们那本《中山作家》改个名字好不好?”
“《中山作家》这个名字已经用了几年了,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我的书呆子气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但陈书记并无半点恼色,依然满面笑容。“《中山作家》这个名字不是不好,但是建议改为《中山文艺》,这样更平民化,会有更多的人来读。”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深得民望的平民书记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中山作家》这个名字得改,而且改得好。
我想,现在我找到了所谓“圈子里”有些人寂寞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们写的诗别人读不懂.我们的画别人看不懂.或者说本来就没有想到 E平民百姓读得懂.看得懂,这哪能不寂寞呀!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文学创作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丘树宏部长满怀激情地说:“中山文学事业正处在一个千古难遇的时期.….陈书记是我们的文友。”
有这样一位超级文友.我们中山的文人们真的不应该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