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山人来说,2007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山,终于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名城了。 这是一种人文回归,一种人文呼唤,一种人文勇气,更是一种人文提升。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人文方程式——文化名城,可喜可贺,任重道远! 文化名城是要具备足够的各类要素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名人、文化成果、文化产业、文化物标这六大要素,来简析中山市建设文化名城的现实条件、存在问题以及方向性对策,以期作为向各界“引玉”抛出的一块“砖”。 文化精神。这是一个地区和城市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最高级的体现。中山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一定要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有她的声音。一千多年以来的几次移民潮,让中山这块土地弥满了中原文化、大陆文化;一百多年前的海洋觉醒,则让中山这块土地比中国内陆最早接触到了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而大陆经济、大陆文化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碰撞、融合,更让中山这块土地孕育出了一种崭新的蓝色文化,她的精神内核是:开放。于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就由此打开了,中山,成了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延续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曾经被紧紧拉上的历史大幕再一次拉开,改革开放让中山再一次成为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还有那著名的务实,就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声名远播的中山文化精神。这个分量最重的要素,为中山的文化名城建设赢取了最高的分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一百多年前相比,中山部分群体出现冒险拼搏和兼容精神弱化的趋向,冷静有余、激情不足,现实有余、理想不足,自我有余、包容不足,也在蚕食或减低中山人的社会奉献精神和文化创新精神。这是值得正视和警惕的。 文化生态。也可称文化环境。这是指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成长的条件,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作为早在1997年就曾经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中山市,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总的文化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在硬的方面,中山市已经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此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全,但存在城市与农村的落差较大的问题;即使是城市,也缺乏高端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文化强烈支撑的大专院校也太少。在软的方面,中山的文化氛围应该说是比较浓厚的,在实用文化方面则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出神入化、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由于全市国民教育的平均水平比较靠后,高端人才进入量不大,加上原来的移民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取代土著文化并形成本土文化后,反而在一些群体身上出现兼容精神弱化的趋向,对新进入的文化本能地产生恐慌、排斥、甚至抗拒而形成了自闭性的坚硬外壳,其过度的强势与自我固守,导致各种不同特质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偏少而未能形成崭新而强有力的文化流,因而近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再出现一百多年前那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繁盛时代。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复杂得很。在行政层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对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导引、环境营造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对比文化名城的相应要求,也还是差强人意。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就中山的情况来说,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上全市国民教育普及提高这一课,以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备人类社会的最高竞争力——文化竞争力。而这,正是建设文化名城最根本、最核心的保证。 文化名人。从一定意义上讲 , 文化名城除了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文化队伍外,还拥有一支科技、教育、文艺、社科、体育等各方面的名人方阵,这才是文化标志中的核心标志。这些文化名人 , 最起码应该是在全省、全国中的领军人物 , 是旗帜。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山的上空可谓是群星璀璨,光彩夺人。一代伟人同时也是文化名人孙中山自不必多说,郑观应、王云五、萧友梅、吕文成、刘逸生、方人定、 郑 君里、黄苗子、阮章竞、方成……这些都是在广东、全国乃至在世界上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但是,中山市在这个方面却还只能打60分。因为这些文化名人大多是过去的人物,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在本土出生、本土成长、本土出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山市引领全国、全省的文化领军人物可以说还没有 , 甚至也没有出现过多少曾经影响全省、全国的作品,这与中山在全国、全省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是很不相称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名人,不仅仅只是指他曾经出过多少影响巨大的作品,更在于他自己要具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文品格,并且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这些洋溢着真善美的知识和情操来影响社会。这,才是我们所指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名人。十年树木 , 百年树人 , 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培养、推介和引进一大批文化精英 , 尽快形成中山的文化名人方阵 , 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文化成果。文化成果与文化名人是一对双胞胎 , 互为条件,互为彰显 , 缺一不可 , 而且文化成果与文化名人的影响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如前所述,由于目前中山文化名人的现状 , 文化成果的窘况也就可想而知。虽然在中山的文化名人情况还很不尽人意,我们必须尽快培养和引进人才 , 但同时,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现在就做起来 , 而且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有所见效甚至还可能大见成效的 , 那就是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 , 同时借用市外的资源 , 进行最大限度的调动、整合、组织和策划,这样也可以集资源与力量之大成,创造出一些高质量的组织型文化成果。这件事情 , 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型、组织型、创造型、事业型的机构 , 能娴熟地运用行政手段、政治手段、市场手段、经济手段、舆论手段等各种手段以及集各种手段之大成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当然,这个机构,应该是“大文化”的概念。 文化产业。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产业,是生产力、竞争力,所以建设文化名城战略引入了文化经济的概念。现代文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融通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是文化的延伸和扩张,又是文化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产业,一定同时具有气息浓厚、特色突出的产业文化;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一定是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此外,对于传统的单纯的经济产业来说,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附加值强大得多、其影响力也深刻得多。除了经过努力刚刚做起来的“大香山”旅游外,中山目前的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发展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状态,人文资源分散,现代产业稀少,产业人才奇缺,这是一种发展的大差距,但同时也说明发展的空间很大。发展文化经济,关键在人才,其次是政府的引导,再次是市场的主导,还要有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如何尽快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是摆在中山市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物标。这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物、文化性构件,它是一种直观性、感性的文化标志,但又是一种极具内涵与想象力和传承性的艺术品。一个成功的文化物标,往往会大大提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甚至成为其代名词,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罗马古城,中国的长城、紫禁城等等。不言而喻,中山在这个方面还距离很远,可以说只有中山故居才勉强算得上。历史的遗憾不可能补救,但从现在开始,中山就必须为今后的历史打下厚实的基础,为后人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来。更何况,贝聿铭成功为卢浮宫设计金字塔的例子就是呈给世人最有力的佐证:如果做得优秀,今天的文化性构件或建筑物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重要的文化物标。目前,中山的城市建设正处在一个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容错过。 建设文化名城的要素当然远远不止上述的六个方面,因为这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社会工程,但如果当这六个要素都颇具规模的时候,我们离文化名城的目标就应该不会很远了。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中山的基础是厚实的,条件是良好的,前景是光明的,建设文化名城,中山正当其时,中山充满憧憬,中山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