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孙文中路小小竹筒屋延续老建筑艺术生命
发布时间:2008-09-05
孙文中路小小竹筒屋延续老建筑艺术生命
    一条孙西步行街,不能全面反映出中山历史文化全貌。于是,我们将寻找第二个历史街区的眼光投向了孙文中路。这里以博物馆群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清末民初古民居片区,包含照壁街、治安街、弓箭巷、水关街、吉祥里、永安里等。该片区的老房子有着浓郁的岭南风格。青砖墙、陶瓦顶、竹筒屋、小天井、满洲窗,这些建筑特点针对岭南湿热气候,有效地做到了防雨、防晒、防潮。

    水关街上小小竹筒屋
    水关街,北起孙文中路,南接民族路,长153.5米,宽5米。这条始建于宋代的街道,现在已是混凝土路面。当年因有河流经此入县城,香山县府在此设一暗水关口,街名也由此而得。这里有着众多清末民初老建筑。
    当记者从一户户紧闭在老宅大门前走过时,遇上了阿军。阿军是个小老板,可这两年就算再忙,他也要抽空出回祖屋看看。记者遇到他时,他正挥汗如雨地拿着工具在老屋门口换保险丝。他爷爷留下来的房子是典型的岭南民居。入院就是一方小小的天井,院墙整齐的青砖是请人新砌的。老屋墙壁的青砖虽已暗灰,可阿军不敢贸然"动土",仍由它一如往昔。屋门前一石条台阶,是凹门加脚门的传统遮阳设计。推开脚门,是前厅。客厅右边是贯通全屋的冷巷,穿过两间房,是后天井和厨房。
    这种结构,在岭南民居建筑中被称为"竹筒屋"。"前街-门厅-房间-后天井-厨房"的排列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递增。此模式主要特点是增加天井,天井之间增加房间和冷巷。不过,这间老房只有单独的一节,只能算是小小竹筒屋。竹筒屋结构使得屋子内外、动静、洁污都分区使用。门、窗、冷巷则除具有交通功能外,还有通风、采光功能。
    跨入门槛,地面的大阶砖透着一丝丝清凉,阳光只能从厅顶高高的窗户里洒进来。近四米高的客厅,三面墙已空荡荡,只余右边一面挂着三幅黑白画像。其中一幅画的是位慈眉善目的姑婆。当年阿军爷爷曾把房子借给别人开医馆,记得小时候,房门外面还有一块牌子写着"陈惠善堂"。这位姑婆好像就是陈氏中一员,当年为人接生、诊病,很受附近居民欢迎。后来,医馆搬走了。阿军的爸爸在这里住到读书的年龄,全家才搬走。阿军告诉记者,老屋里原来堆放着爷爷留下来的桌椅等家具,还有许多老照片,可前几年屋里东西被偷了,只留下了这三幅画像。

    实用价值延续老建筑的艺术生命力
    从爷爷那时起算计,这屋子有百年历史了。周边同龄的老房子许多也已易主,或陈旧待修。阿军觉得不能任由老屋自然毁灭,于是这两年,陆续将院墙装修加固,并在老屋侧面小院盖了两三间小房子,然后请人在小房子里住,帮忙看护老屋。
    帮忙看屋的阿姨是外地人,一家几口住在老屋旁边。对于看护的老房子,她虽然不知道过去的历史,但也觉得住得舒服。"夏天不用开冷气,院子里的树荫很凉快的。"
    老屋里面,阿军不敢胡乱装修,不允许阿姨将其出租。一是原材料难找,且太贵了;二是怕一不留神,就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做小老板的他走南闯北见识多,最羡慕的就是"上海滩"。他听说,上海、苏杭一带许多老房子成了私人抢手货,一些如他这般无力负担高昂维修费用的房主将房子出租,但事先要签好保护建筑的合约。"只要房子能以更好的面貌保存下来,谁在这住并不重要。"
    建筑是是实用的艺术。失去了实用价值,老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就停止了"生长"。若能在保护的前提下,作为特色的旅馆、商铺,赋予其新的实用价值,老建筑的艺术生命力或许能延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