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历史的记忆文明的承载
作者:■苏小红 发布时间:2008-09-05
历史的记忆文明的承载

    拥有历史的城市,人文积淀一定是厚重的。建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的中山,历经850多年的沧海桑田,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薪火相传,在这片18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建设“三个适宜”美好家园,孕育“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
    富有生命力的文明代代相传,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并非只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历史的脉络当中。9月3日,纪念中山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档案藏品展开幕,通过精选的近200件展品,开启城市的记忆闸门,再现中山近现代历史的世事人情,让人们得以追寻城市发展的点滴精华。
    这次展览,不仅仅是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建设成就的回眸,而是铺陈一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奉献一份中山人的集体记忆。其意旨,不仅让中山人循着历史的脉络,看到了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可唤起中山人的文化自觉,在了解城市发展的前天、昨天的基础上,为城市发展的明天找到理性发展的依据和规律。
    责任使然、使命在身,笔者能够感受到中山几代档案人为此作出的不懈努力。建馆之初,档案馆接管的只是民国档案和其它积存档案,馆藏档案资料仅46个全宗、7673卷(册、件)。千百年的世事更替、兵燹灾祸,记录中山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档案大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此刻,中山的历史是断层的,追寻之路何其艰辛漫长。时至今日,馆藏档案全宗已有174个,档案资料藏量达15万多卷(件、册),是1960年的20倍;档案馆室库总面积2300平方米,是1960年的29倍。
    从捉襟见肘的境况到今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这堪称奇迹。创造奇迹的动力,来自中山人人文精神的内核—— —创新。突破原有的框架,放宽视野,收集半径从市区延伸到国内外;突破传统管理手段的束缚,从手工管理发展到电子计算机管理;突破档案利用服务的时空限制,从馆内拓展到馆外,从机关拓展到社会大众……在一次次突破中,中山档案事业实现了一次次超越。
    这种超越,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超越!当历史的经脉得以延展,当城市的记忆空间更加充盈,文明的传承就有了分量。
    难能可贵的是,中山档案人没有把档案仅仅看作历史,束之高阁任岁月的尘埃封锁,他们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发档案的利用服务功能,一个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感强的新档案馆正在筹建,一个覆盖中山行政区域的电子文件采集、共享平台正在打造。我们期待着,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利用率高的数字化档案馆早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