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山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档案藏品展开幕 |
档案馆近200件展品讲述城市故事 |
青涩稚嫩的毕业照、柔情蜜意的婚书、伟人来访的照片、风雅别致的书画……这些镌刻着历史痕迹的档案藏品,再现了中山的物事人情,打开了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昨日上午,纪念中山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档案藏品展在市博物馆开幕。当彩带在副市长郝一峰、市政协副主席王远明、省档案局副局长张平安和市档案局局长冯荣球手中剪断的刹那,城市的记忆闸门敞开。闻讯而来的市民们在近200件展品前徜徉,在档案的沉香中触摸中山走过的悠悠岁月。 ■“每个人都能在这找到感兴趣的藏品” 成立于1958年的市档案馆,今年6月被评为国家二级档案馆,为纪念建馆五十周年华诞而举办的这次档案藏品展,既展示半个世纪以来档案馆业务建设的成就,也旨在让民众了解档案馆,增强档案意识。展览以文件、照片、实物等形式,分历史篇、民生篇、城建篇、名人名作篇、关怀篇、荣誉篇六个章节,精选出近200件展品,再现中山在近现代发展征程上一个个精彩瞬间,让人们在赏阅中山的视觉人文时充分感受到档案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精神。展览时间将持续到9月28日,市民可前往博物馆免费参观。 “不管是收藏家,还是老百姓,每个人都能在这次展览中找到感兴趣的藏品。一位老人可能对旧结婚证、旧票券表示浓厚的兴趣,一个文人则会对名人书画惊叹不已。”前来参观的市民宁全说,展品中最吸引自己的则是刘海粟的作品。 ■“档案馆是史料的理想归宿” “这是我叔公张丕基曾经使用过的朝珠,他是光绪年间的刑部主事。”展览上,一位鹤发老人向观展的市民做起了友情解说,说起这些展品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 一番细问,记者才知道,这次展出的藏品有很多原本就是这位89岁的张仲伟老先生的“家珍”,如张丕基用过的朝珠、撰写的对联,郑凤仪画的《墨牡丹》,甚至还有张仲伟自己早年的毕业证等等。 张仲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资深”捐赠人了,早在2006年,他就将收藏的香山名家书画、古籍文献、学历证书等近百件藏品,无偿捐赠给了市档案馆。“我也记不清到底捐出了多少东西,我年纪大了,好东西要拿出来和人分享。”张老表示,档案馆是史料的理想归宿,他捐赠这些档案史料出来,就是为了让每一份史料都适得其所。 当天来观看展览的市民都收到了市档案馆向社会征集档案史料的通告,市档案馆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像张老一样,加入到捐赠档案史料的行列中来,使散存在社会上的有价值的档案史料得到及时、规范、科学的保管。 |
记者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