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六坊云龙等7个项目上榜 |
“非遗”保护范围扩至7大类 |
记者近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已经结束,黄圃腊味传统手工技艺、咀香园杏仁饼传统手工技艺、东乡民歌、六坊云龙、三角麒麟舞、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沙溪四月八等7个项目从24个镇区申报的3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从16日开始在中山文化网公示10天。与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这次入选公示名单的项目种类更为丰富,两项民间手工技艺名列其中。 我市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门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06年底开始对全市进行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普查,我市共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大类共30余项。目前,市文化部门已基本掌握大部分镇区“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林凤群介绍,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为民间技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涉及的领域则更为宽泛,其保护范围已扩大到七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商贸习俗、传统饮食习俗、民间传统习俗,随着普查工作的不断进行,这个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我们的愿望是,让后代能吃到正宗的咀香园杏仁饼,能听到地道的东乡民歌。”林凤群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开发,如去年重上舞台的六坊云龙,就很受欢迎。 据了解,我市咸水歌民歌手吴志辉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另有10人进入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对这些传承人,市文化部门曾向他们发放了一笔传承补贴。在普查中,很多镇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渐渐加强,为延续“非遗”“香火”,黄圃、南朗等多个镇区对“非遗”传人也给予了奖励和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