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侧记
发布时间:2010-04-06
诗歌在这里找到复兴的信心
——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侧记
在前往饭店的路上,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老师情不自禁地朗诵被挂在木板上的诗歌。何腾江摄

 
    2010中国·罗江诗歌节在诗歌文化界引起的反响,不会因为它的结束而结束。这正如全程参与诗歌节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诗人丘树宏所言,一个县城能够把文化与诗歌跟经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跟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跟我们的老百姓结合起来,这是一件很令人震撼的事情。“通过各项活动,我想到了这几句话:诗歌来源于人民,人民需要诗歌,诗歌更需要人民。诗歌要保持永恒的生命,它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人民当中去”。

    ■“懂诗的人来欣赏,不懂诗的人来熏陶”
    无论是宏大的开幕式现场吸引了众多农民观众,以至于会场附近的山头、道路两旁都站满了人,还是一场看似简单的露天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的人气都非常的足,免去了主办方“冷场”的担忧。
    在闭幕式的诗歌朗诵会上,记者注意到,来到现场观看的,很多群众都是自发站在会场周围观看,一直坚持到朗诵会结束才散场。
    “这些人到现场,到底听得懂诗歌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罗江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则回答道,不否认存在这种现象,但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让 “懂诗的人来欣赏,不懂诗的人来熏陶”。

    ■“这里的农民  才是生活真正的富翁”
    值得玩味的一个细节就是,在开幕式上,主办方安排两个诗社的诗人现场赛诗,主持人出题目,诗人现场作诗。虽然这种快餐式创作不代表诗歌创作的整体现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诗歌的氛围在这座小城是非常的活跃和浓厚。
    应邀参加诗歌节的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认为,在当前,一些人对中国诗歌的复兴缺少信心。“到了这里就会感到信心的力量,诗歌节对于工人、农民、干部激励他们投入到诗歌中去很有示范作用”。高占祥还表示,这里的农民从整体上来讲,比机关干部等等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要低一点,但这里的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富翁。“诗歌在这方面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提供了充实的文化生活,它激励了人们去建设精神家园。”高占祥说。

“农民之所以写出好诗,是掌握了诗歌的生命线”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接受本报专访

    ◆让诗歌进入百姓家
    记者:参加罗江诗歌节,请谈谈您的直接感受。
    高占祥:在这里,从领导到群众,从工人到农民,诗歌充满了激情。你看,半山腰,山顶都站满了人。我觉得这种诗歌激情对我们当前中国的诗歌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诗产业化也是好事
    记者:罗江诗歌节之所以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是因为他们将诗歌与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所以,有人建议将诗歌产品化、产业化,您是怎么看待的?
    高占祥:有的同志赞成这样搞。我觉得,如果是单纯卖诗,确实困难了点,但我们和这方方面面的有益结合在一起之后呢,精神能够从我们合作的事情融合在一起。让诗歌的真谛广阔地传播,诗歌的作者也有相应的收入。这何乐而不为呢?

    ◆要学习农民诗人的激情
    记者:今年诗歌节评选出全国十大“农民诗人”,你怎么看?
    高占祥:我觉得中国诗歌要振兴,要复兴,第一要走到群众中去,第二就是要培养当代的诗人,而罗江诗歌节就体现了这两点。
    记者:专业的诗歌创作者,该向农民诗人学习些什么呢?
    高占祥:现在专业的诗歌也是百花齐放,但从激情上讲,还是要向农民学习。诗歌的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农民之所以能够搞出来,就是掌握了诗歌的生命线。

    特写
    云峰诗社:山水间的农民诗社

    在罗江县鄢家镇活跃着一群诗歌爱好者,他们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农民,但又有别于农民。他们在舞台上大声朗诵他们的诗歌《我们是农民,我们更是诗人》,他们又耕田,又出诗集,可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两手抓”。
    像这次诗歌节,主办方共收到70位作者提供作品,其中80%出自鄢家本土。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鄢家的诗歌创作队伍非常整齐。既有谢大武、曾大田、钟长乐等老前辈,又有龙敦仁、杨俊福、聂中学等中青年骨干,还有一大批从小学到高中的新生力量。
    像杨俊富、彳亍两位诗友,至今仍在田地间劳作,他们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富有,甚至不被一些人所理解,但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执著追求。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支撑,鄢家“农民诗歌会”才可以实至名归。有这么一群具有实力和热爱诗歌的作者,有这么一些令人喜爱的作品,鄢家 “农民诗歌会”、“云峰诗社”定会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记者 何腾江实习生 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