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山市南朗镇内的翠亨村,人杰地灵。一百多年前,世纪伟人孙中山在这里诞生,翠亨也因此闻名于世。一百多年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带着梦想汇聚于此,在翠亨催生出第二十六个自然村——“画家村”:2009年11月12日,“孙中山文化周”期间,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在孙中山先生故乡诞生。5月4日,将近半岁的“画家村”迎来了艺术创作作品首展,展期一个月,并于开幕当日举办了一场“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创建”的论坛。 不同于798与宋庄,翠亨的“画家村”并非一次完全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聚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的三级政府都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深圳的大芬村及观澜版画基地相比,翠亨“画家村”比前者更具原创性,又比后者多了驻场画家。“翠亨模式”应当如何运作?论坛上,中山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当地政府官员、画家村开发商与艺术家们共坐一席,为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的未来谋划蓝图,记者整理了部分与会者的建议。
画家村的作用:孵化+辐射 胡波(中山市文联主席):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碰撞和相互交流,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带给我们艺术个性的原创作品,推动中山文学艺术创作,为中山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除了孵化出更多艺术家的作品,基地的意义还在于其辐射效应。中山毗邻港澳,联系海外,地方虽小,但平台很大,在过去的历史中,它曾对中国和世界产生辐射,今天,它对广东、珠三角乃至南中国也应具有辐射作用。画家村的艺术家们人在中山,但胸怀世界。中山艺术家因为他们的到来,得以与国内艺术家交流切磋,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平台。我觉得,该文化产业基地不一定是画作的市场化,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此地产生更大的辐射。 就对画家村发展的建议,我期待基地不仅生产出创作,还有理念。希望它能成为培训基地,让有一定基础的艺术家在此提升;同时,基地的艺术家也可介入中山市的重大活动中,输入艺术的理念和创意,丰富中山文化活动的内涵。 第三,画家村还可通过形象、互动的手法,营造艺术氛围,让每一位走进翠亨的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此外,通过有形、无形的载体帮助中山培养更多的艺术欣赏者,没有欣赏者,再美的东西也无意义。一座城市要发展文化产业,艺术心灵氛围与人文背景很重要。
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大气派
吴家骅 (建筑家兼中国画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与建筑形态。驻基地艺术家,并将带领团队参与画家村的规划): 关于如何规划画家村,我觉得中山先生的遗风是核心,我们要学孙中山先生的大气派,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若是小打小闹就别玩了。 翠亨是中国的。要成就这件大事,仅靠基层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各路神仙汇聚一堂,人才是基础。中山先生精神是吸引我们来到此地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至今,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及文化的吸引力依然存在。不是省会,也非首都,没有深圳的多金,难比杭州的底蕴,但翠亨可依靠孙中山先生博大精深、天下为公的精神,不断探索。我们首先要有战略与策略,其次才是“玩命”。 该基地应有兼容性,不光吸引起点高的艺术家,也应有视艺术为生命、在创作与成才之间矛盾着的艺术家们。 另外,在信息时代,基地的品位、格局、限制因素等都要考虑其中。画家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政治高度,启动仅是一个开始。艺术家也应怀有天下为公之心。当然,艺术家首先对自己负责,我们不仅是翠亨的,也是中国的,并参与到中山的活动中,比如,能否参与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中?总之,人、心、物都要整合一起,归到此地,然后放在中山这个大格局中去完成。 对画家村今后的发展,我建议尽快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另外,除了名人效应,规模效应也很重要,画家村还需形成艺术家和画廊的集群。
关注市场,与收藏家密切联系
余元康(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 很多艺术家不敢说市场,其实市场很重要。艺术家画了许多作品,没人看,也没意思。香港每年都有很多艺术品拍卖会,如苏富比、佳士得,中山人可以去看。港澳台很多收藏界与收藏团体,我们应当和他们密切联系。在北京的画家常称自己来自宋庄、798等。什么时候我们的画家能以中山翠亨“画家村”的画家自居?翠亨基地也应出些亮点,搞些重点创作。 刘子健 (中国实验水墨领军人物、翠亨“画家村”驻地艺术家): 为何法国卢浮宫是艺术圣殿,因为它收藏了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品。中山的博物馆能否收藏一些当代艺术品?长期坚持下去,以后可见其实力。在前几年我们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如何繁荣,其实很多作品是从海外回流。因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受到重视。然而,当年老外以低价购入的作品,如今被国人以高价购回,如果当年先知先觉,就不会花这么大的代价。 作为驻场画家,我们首先做好自己,把能够引进的资源引进过来。我计划也向吴家骅先生学习,带领一个艺术团队进来,将中国实验水墨基地落户此地。另外,我们能否在北京以翠亨基地的名义办个展览,增进交流,打出品牌?
建议翠亨美术馆收藏画作
李全民(广州美院版画系主任、翠亨“画家村”驻地艺术家): 对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高起点、高眼光的定位,目前大家已达到共识,它这也让我们对它的前景感到乐观。 我想以观澜版画原创基地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者注: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坐落在深圳宝安区内观澜街牛湖社区,观澜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陈烟桥的故乡)。它的起点当初类似大芬村,但最后做法是以当地政府大量投入,做成了世界一流的版画工作室,邀请世界著名版画家进场,观澜版画博物馆是世界级的,虽尚未建成,但藏品已有几千张。 翠亨基地从个人提议出发,到政府关注,产生社会效应,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收藏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发动大家收藏,另外是画家村自己手里藏有一批画。我觉得,当地政府需要在硬件、软件上加以投入,利用艺术家们的资源与信息开始搜集画作,等美术馆建立时再搜集将来不及。我希望翠亨美术馆藏有一批无形资产。等市场冲起时,该美术馆将对收藏产生引导。 收藏不能仅靠私人收藏家,因为他们可能仅从个人品位着手。在市场尚处于低端时,政府应当从学术理论、美术史、中国发展史等角度参与收藏,观澜就是以版画史的发展目录收画。翠亨基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模式有别于观澜与798:观澜高品位,但无驻地画家;798虽有画家,但缺政府支持。翠亨则集合了两者的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