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建设文化中山要酿好三坛酒
发布时间:2010-07-20

王立群在讲台上侃侃而谈2个多小时,台下的听众鸦雀无声。


    昨天,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王立群来到中山大讲堂,作了题为“读史明智”的演讲。王立群认为,读史就是阅人,而且读在历史上有重大作为的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为后人提供充足的智慧源泉,关键是读者要有洞察力,能从中找出智慧。

    演讲在博览中心会议厅举行,能容纳数百人的会议室坐满了听众,还有一些没有座位的听众站着听讲。长达2个小时的演讲,王立群的妙语连珠赢得读者的赞叹。

◆史实解读

从史实中获取前人有用的智慧

    王立群认为,读史明智要分三个部分来理解。首先是"史",所读的"史",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信史",如此,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的真实;其次是"智",指的是智慧。读史的目的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要吸取智慧,那么多历史上的杰出 (这里当做中性词理解)人物的成功或失败,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军事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经验;至于"明",则要求读史者要有洞察力,能够从纷纭的史实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智慧。


王立群通过讲座告诉读者,历史具有借鉴意义。


    王立群以他擅长的《史记》为素材,主要选取秦汉之际的一些生动事例,详细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智慧。

    智慧之一:政治就是争取大多数

    【史实】:项羽平定黄河以北地区后,率各路诸侯军进入关中,其中有20万秦军降卒。由于诸侯军的官兵把这些降卒当作奴隶和俘虏来使唤,降卒因此生出怨恨和议论。项羽听到这些议论后,便连夜将这20多万降卒活埋了。

    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鉴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其严刑苛法,所以刘邦宣布全部废除,仅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此举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王立群点评】:政治就是一个争夺大多数的过程。项羽没有一点政治智慧,还未进关就杀了这么多人,给自己树立了一大批反对者。而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

    事实上,约法三章没有一点操作性,所以在刘邦取得天下后,"汉承秦制",实行的依然是秦朝的那一套法律制度。

 

    智慧之二:贪婪有时是一种保命的手段

    【史实】:王翦是秦始皇剪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李信伐楚失败后,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要王翦出山领兵继续伐楚。王翦提出要60万大军,秦王答应了。但是,王翦领兵到霸上后,又向秦王要求良田屋宅,其后又数次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王翦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很难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立群点评】:王翦是一个有着相当政治智慧的人,非常懂得在一个君主专制制度下,一个手握重兵 (何况还是一个握有举国之兵)的将领如何自保。正是由于王翦的这种智慧,不但保他终身平安,而且始终得到秦始皇的信任,连他的孙子,都被秦始皇赋予很大的兵权。

 

    智慧之三:企业选择接班人要多看史书

    【史实】:刘邦先是立嫡长子为太子,后又动了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主意,但因吕后的反对未成。在大臣们平定吕氏家族后,决定让代王刘恒继位,理由是他"仁孝宽厚",其母也软弱谨慎,便于驾驭。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恒是刘邦8个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开启了西汉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代。

    【王立群点评】:在刘恒问题上,不但那些拥立的大臣们走了眼,刘邦也走了眼。刘邦素以识人著称,他甚至在位时就安排了三代宰相,但是,在选举接班人的问题上依然没有看准。这说明了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

    改革开放30多年了,许多民营企业家都面临一个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在此,我建议大家多看看历史,了解历史上在接班人问题上成功与失误的事例,从中获取智慧。


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宣传中山的契机

    记者:请问王老师,您以前到过中山吗?

    王立群: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山,但我也险些成为一个中山人。早在1988年,我曾打算在广东寻求发展机会,有朋友介绍我到当时的孙文学院(即今天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但阴差阳错未能成行。

    记者:有报道说,在所有的历史人物中,您最喜欢的就是孙中山。能说说原因吗?

    王立群:孙中山是终结中国2000多年帝制、开启新的共和制的地标式人物,今天我们国家叫作共和国,也是在践行孙中山的共和理想。

    记者:当前,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出了做大文化产业、力推孙中山文化工程的设想,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立群: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抓住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酿好三坛酒,一是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举办学术论坛,彰显孙中山先生的巨大功绩;二是讲坛:举办以孙中山先生为主题的系列讲坛,全方位宣传中山先生及其同好(其中不少是中山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贡献;三是剧坛,仿效山东省委宣传部的《闯关东》,山西省委宣传部的《走西口》做法,围绕孙中山及近代史,创作一系列影视大片,做好对大众的普及工作。


 ◆追求历史事实表述的准确

    记者:您关于修改"焚书坑儒"说法引起了较大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你是在为秦始皇翻案,对此您有何话说?

    王立群:我说"焚书坑儒"应改为"焚诗书坑术士",是追求历史事实表述的准确。在历史上,术士又称方术士,其主要工作是寻找仙药以达长生不老的目的。秦始皇也想长生不老,所以"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史记·始皇本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徐福欺骗了秦始皇两次,并从秦始皇手中骗了大批的金银财宝,所以徐福第一次欺骗秦始皇后,还有其他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打算继续欺骗秦始皇,秦始皇才下决心坑杀他们。《史记》记载的"坑儒"就是因方士欺骗秦始皇,引发秦始皇大怒而捕杀术士。这里的"术士"与"儒生"并不完全是等价的概念。

    事实上,"焚诗书坑术士"并不是我的发明,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两次出现这样的表述。到了东汉卫宏作《古文尚书序》,才正式使用"焚书坑儒"一词。需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秦始皇"坑术士"就比"坑儒"正确,相反,我花了很大篇幅对他"坑术士"的做法进行了谴责。所以,认为我为秦始皇翻案是毫无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