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省委全会“中山文化元素”凸显
发布时间:2010-07-19

 

中山应当如何打好孙中山品牌

省委全会“中山文化元素”凸显


图为:"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我市举行,它已成为中山的一个文化品牌。

 

    近两日,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作为伟人故里的中山,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备受瞩目。无论是省委书记汪洋的报告,还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孙中山的名字反复出现,郑观应、容闳等名字作为近代文化先贤也出现其中。另外,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产业集群、“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等“中山元素”也列入省的重大文化项目。特别是在会议期间,汪洋专门来到中山市领导所在的“中山厅”全程参加讨论,就中山的文化发展听取汇报,为中山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就在6月26日召开"孙中山文化工程座谈会"的当天,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顾作义表示:"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中山要做就做孙中山文化,这么好的资源就是要利用好!"他还在会上呼吁中山的公务员要着中山装,他把这个称之为"整体形象包装"。

    地球上,这个以伟人命名的城市,以其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迎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文化气象正在形成。


核心提示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应当如何打好孙中山这个品牌?相比各地抢夺“辛亥革命”文化名片的大手笔,省社科院原院长、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中山大学教授、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林家有等人在6月26日召开的孙中山文化工程座谈会上都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希望中山能树起孙中山文化工程这面大旗。孙中山文化工程可以借辛亥百年这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家、省的高度统一策划和组织,将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广东省的文化行为、国家的文化行为,刮起“中山旋风”。如今,中山文化的两大品牌——孙中山文化节、“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已写进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专家一致认为,实施孙中山文化工程,充分显现孙中山先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并最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汪洋支招:要做传统产业的高端——文化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首先发言,他认为,从中山文化名城的建设来看,中山有强大的经济先发优势,文化则既有先发优势也有后发优势,核心竞争力是生态、人居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岭南文化的典型缩影。

    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讲到现在有不少文化场馆成为 “太空馆”时,汪洋有感而发:不是馆太空,而是该去的人太少。他说:“把文化产业做起来,场馆建设不难,关键是后期使用率、场馆经济运作如何。”“这就要引导消费。几千年来,人为温饱而努力,物质追求渗入了中国人的基因,精神上的追求相对较弱。”汪洋说,自己了解到俄罗斯人经常花时间在各种展馆流连忘返。“物质享受有限,精神享受无限,精神愉悦大大高于物质享受愉悦。”汪洋表示,“太空馆”的出现,说明引导不够,没有形成这种文化消费习惯。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接着汇报了中山文化名城建设情况,他还建议,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他恳请省和国家支持中山开展“孙中山文化节”,并于孙中山诞辰日在孙中山故居开展大型的纪念和文化活动。

    听完大家对中山的看法后,汪洋专门为中山支招,“咱们中山那么多传统产业,需要从科技和文化上实现升级。比如古镇搞灯饰,我们就可以辟出一块地方来,专门搞灯饰设计、工艺设计,办成创意基地。如果以后全世界的灯饰设计、制锁设计都在我们中山,我们虽然还是在做传统产业,但我们做的是传统产业的高端,到时候我们就是做文化了,就不是做做低端的技术产品了。”


     孙中山文化工程应成国家命题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在关于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章节,专门提到了我市打造的两大文化品牌——“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

    从工业立市、经济强市,中山市近年来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率先提出了“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八大文化工程首位,以图通过纪念、研究、传承和资源开发利用来为现实服务。比如将孙中山诞辰日举行的简单纪念仪式,扩展为融纪念、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孙中山文化周”,牵头创立20 世纪三大伟人故乡联盟。与其呼应的文化品牌还有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首届华侨文学奖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块靓丽的文化品牌。

    就在6月底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召开的"孙中山座谈会"上,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孙中山文化工程应该成为国家命题,并希望孙中山文化工程可以借辛亥百年这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家、省的高度统一策划和组织,将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广东省的文化行为、国家的文化行为,刮起"中山旋风"。


     文化兴市的思路历程清晰卓现

    从工业立市到经济强市,中山近年来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2007年中山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并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 "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并将 "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八大文化工程首位,以期通过纪念、研究、传承和资源开发利用孙中山资源为现实服务。

    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举行纪念仪式,本是中山市的传统。从2007年开始,中山市将纪念日一天的活动扩充为一周的孙中山纪念周,2009年再改为孙中山文化周,如此一来,串联了纪念、文化和旅游三系列的50多个文化活动,活化了这个纪念日,让普通人在旅游和文化活动中,缅怀伟人。

    纪念、文化和旅游活动都将成为新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可能让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得到培育和壮大。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萧润君仅就故居的开发道出了可挖掘的潜力。他算了一笔账,目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对公众开放的面积仅为90亩,其中30亩属政府所有,60亩是向翠亨村租赁来的。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故居的核心区分别有500亩、830亩、1000亩。孙中山故居的规模和开发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他希望省乃至国家层面能够支持中山,借鉴毛泽东故居、邓小平故居等的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整合周边资源,扩大景区范围。

    林家有认为,广东省目前对孙中山的宣传远远不够 。 "比如孔子和黄帝,全世界都有孔子学院;我在陕西很震撼,几万人祭黄帝,很多海外参加者的路费都是主办方出的。广东能这样花大成本宣传孙中山吗?这不仅仅是立多一个铜像、盖几间房子的问题。"专家们的观点不言而喻,如果我们开发利用得好,其前景就不是实体的东西所能呈现的,而是一种文化向着纵深发展的无限潜力。

    如今,我市已将孙中山诞辰日举行的简单纪念仪式,扩展为融纪念、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品牌--"孙中山文化周",还牵头创立20世纪三大伟人故乡联盟。与其呼应的还有另一张文化品牌--"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首届华侨文学奖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块靓丽的文化品牌。


    联接海内外的精神符号推动经济发展

    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的笔记 《以孙中山的名义--孙中山美国足迹寻访笔记》中,他记录了中山以政府代表团专题走访美国的情形,说到华人华侨,他有这样的记载 : "可能不少人以为,他们 (华侨)在海外一定很风光、很潇洒。却不知道,华侨们其实大多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不管是衣食住行,都不会大手大脚,都十分节俭。当我们对他们表示感谢的同时,华侨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以往华侨们给孙中山捐款,那是情真意切的爱国爱乡,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最好的方式,也是爱国爱乡。"

    中山是著名的侨乡,目前,全球80多万中山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中,港澳台同胞40万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4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及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成立的社团逾200个,其中海外170多个、港澳台地区47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侨团为数不少。

    目前,侨资企业已发展成为中山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山全市的实际利用外资中,中山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投资占较大比例,已在中山落户的1600多家侨资企业,投资总额近70亿美元。这1600 多家侨资企业里,投资1亿元以上企业有84家。

    这些中山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对祖国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支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再到改革开放后支持家乡的建设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他们将与我们一道推动我市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升级。



    借力辛亥革命百年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近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个让人振奋的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里明确提出,到 "十二五"期末,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5%。

    在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里,中山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被明确写了进去,《纲要》希望中山完善现代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打造一批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影视制作、音像电子和游戏游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张磊认为,孙中山与百年辛亥革命 "联姻"就是很好的策划。中山理应借势百年辛亥,将伟人故里建成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要做好孙中山文化工程的包装传播,树立文化品牌,打造成广东省文化标杆,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市准备借势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包装大批文化品牌,已拟在今年11月组织 "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前瞻"大型高端论坛,策划组织新闻媒体进行 "影响中国的中山人和事"系列文化报道,积极向海内外介绍中山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提升中山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繁荣文艺创作入手,借百年辛亥拓宽弘扬孙中山精神的渠道。准备编排大型交响音乐诗 《孙中山》和大型歌剧 《铁汉金钉》。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大型专题片 《天下为公》,由中山广播电视台负责摄制电视专题片 《香山商帮 》、 《中山人在上海 》、 《中山路纪行 》、 《孙中山影像志》等。筹办以 "百年香山"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览。筹备以"华侨与百年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

    策划在我市东部文化产业园开辟 "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发展两岸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孙中山史迹径二期、郑观应故居、华侨博物馆、名人塑造园、翠亨画家村、华侨文学创作基地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的落实。



【观点】

    时代呼唤孙中山精神

    在省委全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多次提到了中山文化及中山精神,谈到近代风云际会的广东成为时代潮流的"风向标"时,汪洋列举了岭南大地当时涌现出的多个文化先驱和先进思潮,他引用了孙中山的话来证明广东人的精神--"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

    当广东再一次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大潮之时,孙中山所倡导的精神再次显现出了它的价值。汪洋指出,在当前国家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广东面临的持续发展压力之所以越来越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兄弟省区的发展在加快;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广东物质的富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却有所弱化。汪洋在会上要求广东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他认为,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广东的核心竞争力。他希望有更多像深圳A8音乐、华强文化传播、迅雷网络等"科技+文化"的公司出现,在文化产业上做强做大。

    孙中山本人身上凸显出的个性就是,勇于创新、开拓,在现在这个时代节点上,特别需要这样的精神。人们注意到,这次会议,广东明确提出了"文化强省"口号,取代了之前的"文化大省"。

    在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公共政策研究所与网易亚运联合主办的 "新亚洲价值"论坛上,香港著名评论员洪清田博士认为,"香港文化可以用什么名字来概括呢?我想到了'孙中山文化'。"什么是孙中山文化呢?他认为,是指原生于中国内地南方,外出,全开放、无障碍全盘吸纳现代知识和意识,改变局部身份,补中西五百年差距的基础课,补中国千年的文化基因残缺,回流中国,不得要领,被排斥、边缘化,决断、决裂、革命,再造中国,由南而北,由边缘而中央。洪清田甚至认为香港文化就是孙中山文化。

    孙中山文化的要领也就是现代性的问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时代呼唤孙中山精神。


【品牌】

   孙中山文化节

    起源于"孙中山纪念日",2007 年改为"孙中山纪念周",2009年改为"孙中山文化周",由单纯的纪念活动升级为融纪念、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活动,从仪式上延展到了中山市文化建设当中,内涵更加丰富。"孙中山文化周"明年还将扩容,改为"文化节"。

    "孙中山文化节"现已被写进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现已成为广东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这意味着,对孙中山的纪念及文化建设成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是首个面向华侨开展的文学奖,在此之前,虽然海外不乏优秀华文作品,但许多作品却因"国籍"原因而无缘国内奖项。华侨文学奖让海外华文作品在国内有了一个"家"。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2009年11月12日晚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揭晓并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

    以"华侨与百年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已开始筹备。

    目前,"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也已经写进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