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终极命题,由此发轫的思考和创造书写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 "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是文化的终极命题,惟有在文化自觉的追问下,我们才能认知当下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创造精神存在于人的自主意识中,只有通过人的自我觉醒才能得到现实而生动的表现。 提出"文化自觉"概念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80岁生日那天,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由此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 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更应有文化自觉意识,认知中山800多年的人文脉络,明白"博爱、包容、创新、和谐"新时期城市精神的形成过程,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潮中找准定位,以敢于开放、敢于吸纳、敢于创造的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化名城。 省委书记汪洋与参加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的中山组同志畅谈文化强省建设-- ●要大力建设学术强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增强广东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打造一支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理论粤军"。 ●要完善健全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创作既重视"评奖席",更重视"观众席",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将发行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和销售额等作为衡量文化产品社会影响的客观指标,使文艺评奖真正成为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的有力手段。 ●要加大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优秀作品的奖励资助力度,特别是对那些在传承岭南文化中有重要作用的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文化大师、艺术大师往往产生于甘于寂寞、不懈探索的人。在当前社会心态比较浮躁的情况下,要重视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文化研究,尤其要关注、培养从事"冷门"艺术和甘坐冷板凳、默默奉献的文化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人能摆脱物质条件的束缚,创造出"大师"的良好环境。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文化中山行"语录-- ●文化名城建设最核心的就是此时此刻的文化生命力。名人(孙中山)已为我们建设文化名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是,如何利用历史和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此时此刻的文化魅力,并让这种文化魅力切切实实成为凝聚人们精神的核心力量,让人们在其中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 ●一座城市文化吸引力的产生,未必大师云集、学派丛生。如果一时不具备这种条件,万不可拔苗助长,只须认真打理环境。适合文化人居住,又适合文化流通的环境,其实也就是不发生文化伤害的环境。
市文联主席胡波认为自己与中山有缘,自2008年调来中山工作后,便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目标锁定了方向。在探索城市文明的历程中,他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孙中山先生是国际性的人物,研究孙中山,研究与孙中山同时期的历史名人,研究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就会顿然发觉,视野的半径会无限延展,“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文化金矿”。 刚刚做客“中山大讲堂”的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名嘴王立群,讲座翌日参观孙中山故居。他由衷感叹孙中山坚韧不拔、与时俱进、为理想奋斗的人格是中山精神的最好诠释,“孙中山精神不但应该成为中山市的文化品格,还应该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事实上,曾被誉为“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第一人”的孙中山,其精神内核与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弘扬的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时代文化精神高度共振,并成为引导中山现代化进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诚如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所说,广东以及许多城市并不缺历史文化资源,缺的是发现的眼光和重视的态度与措施。无论是文化强省,还是文化名城,其第一个坐标是外人心目中的印象,最直接的就是你有没有为外人记住的文化品牌。第二坐标则是要老百姓认可。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精神具有文化品牌的惟一性,这种精神积淀会成为市民价值观形成以及公共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并在这一标准下产生相当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文化研究者应从孙中山的微观研究中转向宏观参照,当下重要的是总结提炼孙中山精神的现代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将这一标准传承并发扬为文化名城中山的文化吸引力。 "文化场馆一次性建设不难,难的是长期的运营和管理,现在我们很多文化场馆都成了'太空馆',利用率不高,很少人去。"陈根楷谈到公共文化设施的尴尬。 汪洋接过话茬:"不是馆太空,而是该去没去的人太多了!"他提到自己的俄罗斯见闻,俄罗斯人经常花时间在各种展馆流连忘返的情景让他由衷感慨: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培育孩子们也有这种追求,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而精神享受无限,那种精神愉悦大大高于物质享受愉悦。"他表示,当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太空馆"的问题就解决了。 就在对话当时,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的思虑,被与"康森"伴行的"阅读风潮"席卷。20多万的市民与各地读者在激情四射的7月艳阳中,游弋于中山博览中心16000平方米的"知识海洋",尽享第二届中山书展带来的精神清凉。 9岁的孙佳灏连续3 天到书展看书,沉浸在书香中的他,听不到广播里妈妈发出的10多遍寻人启事。"忘我"的小佳灏借助书的翅膀,正飞向"自我"的天地。 陈永解,一位退休的企业管理者,天天都来逛书展,每一场名人讲座都不落下。细心的他明察秋毫王立群讲座时间变更的信息,往返几次索取入场券。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经常会产生耀眼的火花和全新的力量,陈永解在每一场思想的盛宴中,感受到这种美与力量。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说:"快乐不仅有量之别,更有质之异。智力上的快乐比单纯的感官快乐更高尚、更好。" 中山市民喷薄而出的文化之需已显现出这样的文化自觉。2007年8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 "孙中山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山文化名城建设专题讲座",开启文化名城第一讲。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引领近千名中山听众跋涉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光风霁月之间,进行了一次愉悦的文化之旅。此后,中山大讲堂、香山讲坛成为市民们的思想盛宴。而起源于2002年、已举办过八届的中山读书月,更是点燃了一座城市的阅读热情,催生了2009年首届中山书展,公务员读书沙龙也在同一年开启了"一次思想的旅行"。 文化的认同必将引导文化自觉的复苏,但关键要培养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敢于先行先试开放性的自信,是敢于吸纳多元文化先进元素的自信,更是敢于勇立潮头站在现代视野上的自信。 有了这样的自信,中山文化名城建设方可在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上大有作为。 记者:你来中山多少年了?感觉中山的文化环境有什么变化? 刘春潮:13年了。这个变化还是很明显的,感觉市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文化的自觉性都在不断提高。拿美术馆为例,2002年底市美术馆成立时,一年办不了几个展览,每年进馆人数也不足10万。但是去年我们搞了二、三十个展览,进馆人数粗略统计约有十五六万。 记者:作为一名文化人,你喜欢怎样的创作环境?中山的文化生态如何? 刘春潮:自由、宽松的环境是每个文化创作者都向往的。中山作为一个中小城市,与广州、深圳相比,在文化生态方面有它的优势,节奏比较慢、比较从容,没那么浮躁。但也有它的劣势,获取信息相对来说较闭塞,圈子比较小。 记者:要如何克服这个劣势? 刘春潮: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来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是要走出去,增强对外交流。我今年9月份就准备到德国、芬兰、西班牙去搞一个巡回漆画展,多和外界沟通才能开拓视野。 记者:你原籍云南,觉得中山是一块吸引文化人才的土壤吗? 刘春潮:这是肯定的。其实文化圈内像我这样的外来者还不少,比如说作曲家崔臻和,就是从北方来的。中山这边环境好,生活压力较小,能给文化工作者提供较好的创作环境。 记者:如何优化这块土壤? 刘春潮:我觉得在扶持人才方面,虽然大的政策有了,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尤其要注重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不能笼统地出一个文件,而是要落实到细处。 记者:岭南文化中商业文化浓厚,可是拥有广东本地血脉情感、语言优势的文化学者、研究者不多,如何培养? 刘春潮:其实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地域文化保护的问题,最近备受关注的"推普废粤"也与此相关。从我的角度来看,保存岭南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并不矛盾,就像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保护粤语并不矛盾。地域文化的确是值得保留的,但也没必要强化这一点,更不用突出"本地学者"的作用,而是要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先进文化背景中来看待,突破地域性,和世界接轨。
中山读书月:起源于2002年,至今已举办八届。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读书月固定在4月23 日启动。"中山读书月"不仅成为中山庞大爱书群体的集体节日,更点燃了一座城市的阅读热情。读书活动从几十项扩展到300 多项,范围从城区扩大到24个镇区。我市举行第一届读书月活动当年,进图书馆读书的人数不足30万,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0万。 中山大讲堂:2008年1月11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山大讲堂"在孙中山纪念堂火爆开讲,首期讲座由我国著名作家王蒙主讲"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王蒙以丰富的生活积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睿智、儒雅、幽默、精彩的语言,奠定了"中山大讲堂"作为本市高端讲座的基调。继王蒙之后,著名经济学者王东京、中国杰出外交家吴建民大使、北大副校长海闻等各行各业的 "领军人物"先后做客"中山大讲堂",市民们足不出中山,即可免费享受思想的盛宴。 香山讲坛:从2006 年11月开始创办的香山讲坛,今年将会迎来它的4岁生日。3年多来,共有100多位专家学者做客"香山讲坛",吸引了赵林、孙立群等学院派教授,曹景行、马鼎盛等凤凰名嘴前来论道。讲坛已形成每周举办的"行规",讲座每期听众上座率都达80%以上。香山讲坛俨然被打造成社会性的"大学课堂",成为我市最具影响力的公益讲座。 文化消费节:2007 年国庆期间,由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首届中山文化消费节,首次将"文化消费"的理念推向大众。2008 年元旦的第二届文化消费节文化消费品牌的评选,让本土优秀文化品牌深入千家万户。第三届中山文化消费节期间,近10万名中山市民品尝了以"文化体验快乐新年"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拉动了超过180万元的文化消费。 农村书屋:2009年12月,中山共有275间农家书屋落成,提前一年完成了广东省制定的目标,至此,我市基本达到了平均每个行政村 (社区)拥有1家"农家书屋"的目标。"农家书屋"建成后,每天都向村民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