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知名专家学者与我市社科界工作者座谈。
昨日,我国众多知名学者、专家聚在一起与中山市社科界工作者探讨了中山的文化建设,围绕着“一个伟人与一座城市” 这一主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希望借助本次机会,让孙中山文化研究走向新阶段,为中山下一步实现经济、社会、产业升级提供一些思路。
■孙中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很大空间
谈到孙中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专家们认为,孤立的研究与孤立的文化建设,决不是孙中山的思想,要打破地域特色,要看到孙中山文化的文化土壤。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认为, 如果孙中山文化与香山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东西,那么研究孙中山,就应该与研究今天的中山密切结合起来。从中山这个地方的民情、传统、气质等方面考察,孙中山出生的香山和现在的中山一脉相承至少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开放,澳门充当改革开放的窗口,近代开放以后,买办都是家传的,如果没有开放, 中山这个地方就没有那么多人当买办、闹革命;第二,务实, 中山先生被人称为孙大炮, 但我看到的却是他务实的一面,他画的地图参考了大量的调查结果,不是拍脑袋画出来的;第三,超前,今天的中山人仍然非常超前,比如“慈善万人行”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品牌。这些传统不是一个人所有的, 而是中山这个地方的人都有的,并且延续到现在,不是个人,是一个普遍现象, 把研究孙中山与研究中山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与民风结合起来,与同时代的人结合起来,这样把它放在那个时代,就
会觉得孙中山的产生是必然的。
“海外华侨华人出版了大量的报刊,南亚、日本、澳洲都有,这些东西我们掌握了多少?比如《大同日报》,很多报纸到现在还在发行,这么多年还没有中断,但是我们并不了解,更没有人去做收集整理工作。不能指望美国学者做, 南洋新加坡有一部分,英国存了最全的近代史籍,这样的工作都没有做。我们怎么能说孙中山研究已经到头呢?”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桑兵对孙中山研究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孙中山研究我们可能仅限于“皮毛”,比如,研究孙中山与世界的关系,孙中山看过哪些书?他那时很多思想大都是引自最新的海外著作,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把这些书找出来。
■视野决定城市建设的效果
“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孙中山,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跟他到世界上看过那么多东西有关。”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金冲及认为, 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孙中山,就在于他的视野。
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认为现在一拥而上的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盲目、功利、虚假。对于中山的文化建设,他建议,要有清醒认识,要立足中山,还要着眼全国、世界;立足现实,着眼现实,看到未来, 不要简单把孙中山看作已经过去的历史人物;立足文化,着眼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北师大教授郑师渠更为具体地提到了中山的文化建设,他认为,弘扬孙中山文化必须将现实联系起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博爱”、“天下为公”,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与西方文化衔接。为政者要把他的思想体现出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陈争平也认为, 孙中山与中山的建设应该联系起来, 厘清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回顾三大伟人思想,他们对西方经济学方面了解得都不是太多,但是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探索,说明他们把哲学、政治学等因素与经济发展很好地应用起来,促进了文化交流。
【相关链接】
专家献策孙中山文化建设
■建立孙中山口述史博物馆
建设孙中山文化不能停留在“口”上,而要付诸行动,在昨天的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就如何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给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扬州大学教授、副校长周新国认为,中山应该建立一个以孙中山为名的口述史博物馆,“把相关专家、学者、知情人的讲话录音、录像全部保留下来。”周新国介绍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香港,都能看到很多口述史博物馆, 通过这些特殊的音频、视频档案,让后人更直接地感知孙中山。
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盛永华也表示,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保护利用可以说是全国博物馆的典范和旗帜, 而中山的特色博物馆工程也颇有成就,如果能够将相关做法总结出经验,可以为全国的博物馆建设提供借鉴。
■编写《孙中山大传》填补空白
说起孙中山研究现状, 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磊,他曾多次与中山合作研究孙中山课题,他表示“如今有这么多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不愿意研究孙中山,说起点太高,太难研究,没办法再创新,换个新题材比较容易突破。但我认为关于孙中山许多重大问题都未能突破。1995 年以后,关于孙中山研究发表的著作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选题琐碎奇怪。这是令人忧虑的。”
张磊认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否只局限在一个时代和阶级, 到现在是否有普世价值?都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逐渐加剧的时代。但是许多研究者存在畏难心态, 以至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本能够系统真实全面的与孙中山影响力相匹配的孙中山全集或者大传, 没有让孙中山研究成为真正的“显学”。“如果中国人都像英国人研究莎士比亚一样研究孙中山,那就有希望。”张磊表示。
■设立孙中山基金或研究奖学金
在座谈会上, 许多专家也提出要把孙中山文化工程和城市的建设结合起来。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陈争平指出,在澳大利亚, 高等教育的收入仅仅低于羊毛出口收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出口铁矿小麦还高。他们已经将教育当做一个产业来做,在日本,许多中国学生在那里学习,高等教育收入占该国GDP 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如果中山将来高等教育毛收入达到50.1%,那将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伟人故里因为教育, 因为文化而更有竞争力。”
北大历史系教授指出, 中山可考虑拿出一定的资金,成立一个中山基金,或者孙中山奖学金, 鼓励引导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投入到孙中山研究中去。这个基金还可面向台湾的学生,“现在, 孙中山在台湾的地位越来越弱了,原来的‘三民主义’现在都不讲了,许多孙中山的思想研究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如果我们把鼓励范围惠及这些学生, 也可以推进两岸关于孙中山思想研究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