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我们一边慨叹着城市生活的冰冷无情,却一边享受着人类智慧的馈赠:是它给了我们坚固的桥梁、踏实的房屋、平整的道路……然而谁又能想到,中国最早的水泥就出产于唐山,从最初唐廷枢创办的细绵土厂,到周学熙接手的启新水泥厂,如同老舍笔下的《 茶馆》,不变的空间内,百年的风云变幻和人世沧桑都——体现。
■百年老厂归于沉寂
夏日午后,唐山启新水泥厂陷入沉寂,满眼都是萧条景象,荒废的厂房裸露出陈旧的内里,高耸的支架孤零零地竖立,一阵风吹过,扬起地上的水泥,粉尘飘散着久久不散去。就在厂房边上,一座新建的展览馆正在崛起,石灰水泥的外表还没来得及贴上漂亮的瓷砖,满眼的灰色调令人有些窒息。
“拆了,都拆了……”与我们随行的唐山劳动日报社记者韩立强介绍,就在2008年,伴随着一声巨响,启新水泥2000 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开始爆破拆除,如今变成了这副模样。“这就是你们要找的地方,细绵土厂,也是启新的前身,这个曾经出产中国第一袋水泥的百年老厂,作为唐山市‘退二进三’工程的第一炮,启新不得不面对拆迁的命运。它在为市民留下一片洁净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涅槃。不管怎样,还是令人惋惜啊……”
正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一位身着背心短裤的老人家走入视线,他拿着相机对着那片废墟不断按下快门。原来这位刘姓老人是附近的居民:“我经常拿着相机来这里拍拍,算留个纪念。我们打小就伴着启新,每天听着启新的铃声上学,长大了又听着铃声上班,那时候,启新多红火……上下班时厂门口那条路都堵得不行……”
老人说,从2008年6月份开始,启新的烟囱就不怎么冒烟了。厂子设备老化,更新成本太高,位于市中心,环保又成问题。后来听说厂区要拆,在爆破烟囱的那天,好多厂里的老职工都赶到现场流下了眼泪……“我们也很留恋这个厂区,虽说带来了环境污染,但是这么多年了,大家都有感情。”
在老人的心里,启新曾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儿,可是这“伴儿”如何发生成长,对于许多像他这样的老唐山人来说,却不甚了解。幸好这一切都被唐山本土的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所整理记录。唐山市史料研究学会专家王振良告诉记者,从细绵土厂到启新水泥,都还要从启新水泥厂旁不远的大城山说起。
■“唐山灰”与“香山泥”的联姻
民间传言,在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也由此而得名。1877年,唐廷枢刚刚就任矿务局总办时,就得知大城山的石灰石可烧制水泥。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国家当时对广泛用于军工、建筑领域的水泥需求渐多。当时中国生产水泥的地方,只有被葡萄牙所占的澳门一处。所以,水泥大多是进口的,十分昂贵。而“细绵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正是 “cement”——水泥的英文译音。1882年,李鸿章派唐廷枢前往澳门考察水泥制造。这一行给了唐廷枢诸多启示。
在《启新水泥厂史》一号卷中我们看见了这样一段文字: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1月初五,唐延枢给李鸿章的禀帖称:“嗣于光绪12年冬间,请假回粤,路经澳门,知有余姓友人合资10万元,开办细绵土厂,询其所用料物,采用澳门之泥,英德县之灰石合炼,及细验其灰石,却逊于唐山所产者,而其泥亦不如香山县里河之坦泥,职道因即函托已故陈道树棠,取来香山之坦泥,托交澳门细绵土厂制炼成锭,拉试其力,计以英德之灰石与澳门泥合炼者,能受重300磅;以英德之灰石与香山泥合炼者,却能受重360磅。旋将唐山之灰石寄至澳门厂,与香山之泥合炼成锭,拉试其力,竟有400磅之多。是知唐山之灰石,配合香山之泥,制作细绵土较比澳门厂所做者差胜。职道仍不敢确信,复于去年春间,将唐山、英德之灰石及澳门、香山两处之泥,分别寄往英国研炼,互相配合,制炼试验,仍以唐山灰石合香山之泥者为最佳。并据英国细棉土化师施礼达云:唐山之灰石与香山之泥合炼可称头号细绵土,不亚于英国卜伦各厂所制云云。”
正因为唐山灰与香山泥化学反应后的优良作用,以及唐廷枢为开办水泥厂所做的细致调研工作,为李鸿章下决心开办水泥厂奠定了基础和依据。不久之后,李鸿章给唐廷枢下达批示:现在工程大量需要水泥,各局都可以筹集一、二万股金,责成你迅速制订方案,尽快开办,以满足需要。
1889年,唐廷枢在大城山南麓开办唐山细绵土厂,用以方便原料就地开采。由北洋军械所各局、开平矿务局、广东香山五中堂泥田主三方出资集股合办,产品首先供应军械所官用,剩余部分则售卖给民用。
黏土从广州香山挖运,石灰从大城山采取,燃料由开平矿务局廉价供给。1890年,从英国购置机器、锅炉。1892年建成投产,虽然工厂当时的技术人员只有化验师1名、炼土匠1名、工头1名,占地也只有60亩,日产量不足30吨。但它却是中国第一家生产水泥的工厂,为国内生产水泥的历史打开了新的一页。
■历经沉浮 垄断国内市场
然而,建厂初期,就为危机埋下隐患。4年后,也就是在1893年,唐山细绵土厂因生产方式落后,尤其是土料从香山运进,成本极高,亏损严重并宣告破产关闭。唐山研究地方史的专家说到此事时,都认为主要原因是:“唐廷枢要运作开滦煤矿,无暇顾及此厂,而当他准备改变时却回天乏力,病入膏肓,1892年便去世了。”不过,据史料记载,那时唐山细绵土厂的状况是,“烧制洋灰,成本既巨,而所出之灰,尚不如土产石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设厂自救”的呼声中,1900年,开平矿务局会办、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着手恢复细绵土厂。同年,由于开平矿务局被英国资本家骗占,细绵土厂也落入英国资本家之手,1906年在周学熙的努力下,把细绵土厂收回自办。1907年,唐山细绵土厂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商标定为“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并购置丹麦史密司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开创了我国利用回转窑生产水泥的历史。
由于生产的发展,质量的提高,“马牌”水泥经英国亨利菲加公司和小吕宋科学研究会试验,其细度、强度、凝结、涨率和化学成分均超过英美两国的标准。1911年,启新水泥获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优等奖。1912年,启新洋灰公司向美国洛杉矶出口水泥1万余桶。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口水泥。
1915年,启新水泥获巴拿马国赛会头奖,农商部国货展览会特等奖。1919年,启新在国内所销售的水泥占全国总量的92.02%,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水泥厂。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人大量修筑军事设施,水泥需求量巨大,所以启新销量并未萎缩。1941年之后,日本三井洋行更是包销了启新的全部水泥。不过,这些水泥大批流入国内和南洋群岛日占区,也就是说,多被军方所用。也正是因为这段历史,后来很多人将启新这一时期说是 “最不光彩的历史”。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及工业独占政策,致使启新产品无法卖出,资金枯竭,险些经历历史上第二次停工。
建国之后,在多方扶植下,启新水泥厂逐渐复苏,并迎来新的生机。等到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马牌”水泥在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 “十大建筑”。1999年,国庆50周年时,使用“马牌”水泥进行了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工程。再早一些的知名建筑,如上海外滩、南京中山陵等用的也是“马牌”水泥。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只要有建筑工地,就有“马牌”水泥的身影。
时光荏苒,如今的启新水泥厂,再一次走进低谷,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按照设想,在原厂址上要建成一个近代水泥工业博物馆,占地100亩,是原厂面积的四分之一。此刻,厂里到处都是零落的水泥,它们凝固在每一个视线所及处,像一个个无法理解的雕塑。地上也铺了一层层水泥灰,踩上去,似乎感觉到了它们的体温,温温的,软软的。
凤凰涅槃,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次重生之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