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代中国看广东,近代广东看中山,巧的是在天津学界也有这样一句广告语:近代中国看天津。如果把中山看做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那么天津就是发生地。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军阀混战……铁血纷争之下,倒台的皇族,下野的总统,刁钻的商人,失势的督军,落魄的官僚,他们从全国各地携巨资来到天津租界,盖起洋楼,自成一体。而这正如时人所评论的:“津埠密迩京师,交通便利,十里洋场一般。政客官僚,多以此为安乐地。无心问世者视之为世外桃源,热衷政局者,视之为终南捷径”。小楼春秋记载着形形色色人物幕后的隐私,也记载着浪潮汹涌之下平凡人的财富故事。
天津五大道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各异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成为天津独特的凝固的艺术。而在天津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金彭育的眼里,五大道不仅是建筑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千丝万缕的关系网、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网。“近代史上有些名气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印记,包括郑观应的弟弟郑翼之。”
五大道附近的郑州道35号,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格外挺拔,欧洲中世纪古典风格。尽管如今这栋建筑已经成为天津烟草专卖局的办公地点,但是从建筑的细部,仍然可窥见其中的匠心。
■低调勤勉:从打杂学徒到太古买办
说起这栋气宇非凡的房子,不得不提郑翼之的一段发迹史。金彭育说纵观天津的大实业家成功经历,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的故事并非没有,但绝不是常态,他们大多数除了运气好,更多的人则是靠着勤奋上进跻身上流社会,郑翼之便是很好的案例。
当我们翻看三乡雍陌村郑氏族谱,就不难发现,郑家出了两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一位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另一位则是与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华俄道胜银行买办王铭槐、汇丰银行买办吴调卿一起并称为 “天津四大买办”的郑翼之。而他们正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相传翼之出生于1861年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正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亲朋好友纷纷来道喜,都说这个孩子将来准会当大官发大财的,其父听了很高兴,为他取名官辅。直到他上家塾时才改名为应麟,字正阳,别名翼之。但这个翼之没在官道上插上翅膀,却在商海里闯出了天下。
16岁,在同龄人还在读私塾考取功名的年龄,翼之随郑观应到上海太古洋行当学徒。想当年进入洋行做学徒就如同现在进入“外资企业做实习生”一样,虽然有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但在机会面前如何把握,则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机缘。郑翼之此时对英语一窍不通,但勤快而识眼色的他很得英国经理的赏识,在日常工作之余特意培养他学习英语。他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学习,没有几年的工夫,英语水平大幅提高,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都在同期学徒众人之上,英国总经理更是对郑翼之赞赏有加。不久,上海太古洋行决定在天津设立分行,年轻的郑翼之随同北上,参与筹备。他级别低,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但是成大事的人,总是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机会,也许此时的郑翼之已经心怀大志,故意磨炼自己,硬是在洋行里做了五年的“打杂”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886年,郑翼之才26岁,就当上了天津太古洋行的买办。
■煞费苦心:按照农历日期收房租
不久,天津太古洋行除涉猎航运之外,开始进军糖业,香港太古糖坊出产的洋糖也大量来津,所有对华人的联络与业务的开展,全落在郑翼之一人身上。
郑翼之当上买办之后,更是竭尽全力,天津太古洋行业务迅速发展。仅天津一地,太古洋行拥有固定的代理店八家,另有销售站64处。郑翼之指导各代销店和分销处再加大力度向农村渗透,多年之后,城市乡村和内地的食糖市场就逐步地变成太古洋糖的倾销世界,北方的食糖网络迅速在他手中建立起来。而随着怡和洋行又将方糖的经销权放弃,于是中国北方的洋糖进口业务,全部落在太古洋行手中。
此时,郑翼之累积的利润和佣金所得非常丰厚,仅次于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发迹之后,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投资中外股票及房地产,在天津英租界内外和上海等处买进多处地皮,置有湖北路、大沽路等处大片住宅。1901年后,天津城城墙被八国联军强行拆除,郑翼之与梁炎卿用拆城大砖,建盖新华路大宅。
“新华路大宅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眼前的这栋,你看它气势非同一般,那可是用天津老城墙的砖来修建的。”金彭育说郑翼之的投资意识是相当敏锐,在房地产的经营上仅英租界房租一项随着地价的自然增值,每年即达五六万元。他还告诉我们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郑翼之收房租非常有特色:按阴历计算。原来,阴历每五年有两个闰月,每值闰年是13个月,而阳历则永远是12个月,按照阴历收租每隔五年就可以多收两个月的房租。”精打细算可谓煞费苦心。
■买办之家:家族合力铸就“太古郑”辉煌
据史料记载,到上世纪20年代初,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在大沽路与开封道附近兴建小营市场,并将先农里东面今大沽路上及今开封道南面的一片平房翻盖为钢筋水泥的铺面和三四层楼房。拉开了小白楼成为商业中心地的历史序幕。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海河码头,又与当时的金融中心“中街”(现解放北路)贯连。久而久之该地区自然形成了以外国人及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和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
据给郑家收房租的陈风藻估计,郑翼之本人自从当上太古洋行买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去世的35年间,郑家的财产约有1000万元。1921年郑翼之病故,买办一职由其长子郑宗荫继任。1925年郑宗荫辞职,又由郑翼之第三子郑慈荫接任。但郑氏兄弟在业务上替英国人办事,已经远不及郑翼之开创时的兢兢业业。1931年太古洋行利用伦敦总行查账的机会,取消了买办制,“太古郑”的辉煌仅持续了将近45年就烟消云散了。
天津社会科学院一位研究员说,从上海太古的实习生到天津太古的买办,郑翼之的每一步,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外,也离不开郑观应的一臂之力,一带一的家族崛起和抱团作战,是广东商帮的一个特色。否则当唐绍仪倡议在天津修建广东会馆时,也不会得到包括郑翼之等在内的广东商贾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