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天津广东会馆里觅“粤声”
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人去楼空,我们仍然可以听见那个时代的回响
发布时间:2011-09-12

天津广东会馆。1912 年,孙中山先生曾两次到过这里。
 
 
    或许是生于温润的岭南,广东人总是害怕北方的"寒冷",所以我们发现了在中国大地遍布最广的族群会馆--广东会馆,无论是在边陲小镇,还是在经济中心,浓郁的"粤"味从这里飘散而出。而保存完整的天津广东会馆,则是众多广东会馆中最为华丽堂皇者。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人去楼空,在那消失的"粤声",我们仍然可以听见那个时代的回响。
 
 
  ■秀木精雕记录会馆春秋
 
  天津的夏末已经有些凉意。在天津老城厢距离鼓楼不远处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一片沉静古朴、韵味十足的传统建筑,这就是广东会馆。它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
 
  青砖灰瓦,三进院落,典型的岭南建筑矗立在一片北方城墙中。跨入会馆正门,一座利落的四合院却呈现在眼前,四棵粗壮的老槐树各位一隅,参天入云。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告诉我们,广东会馆在建筑设计上既体现了我国岭南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中国罕见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珍品。会馆大门的瓦顶和墙体为青砖灰瓦的厚重北方风格,而不采用南方黛瓦粉墙的轻透作法。但是进入大门之后,则是满目岭南风格的设计,砖瓦木料大多从广东购买,院门宏阔,罗汉山墙高耸,厅堂都出廊厦。会馆周围还建造了铺房、住房300多间,并且在会馆东南面修建了 “南园”,栽花种树,设立医药房,供广东同乡休息养病。当年南园里有桃花林、葡萄园,景色十分优美。
 
  罗澍伟讲述的是曾经的广东会馆。时光荏苒,当我们走入这座建筑时,已不是原来的模样,高大门庭檐下正中依旧高悬着“岭海珠辉”匾额。但在中庭和偏房里,却已经陈列着天津戏剧界声名在外的生旦净末丑,发黄的老照片,陈旧的戏曲道具,令人恍如隔世。“目前广东会馆已经改建成天津戏曲博物馆。”罗澍伟说。而顺着走廊继续往前,光线突然暗淡下来,眼前别有洞天。一座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围城闭合空间形成一个能容纳六七百人的戏院,楼上是包间,楼下是散座。罗澍伟说,这栋建筑最别具匠心的要数戏楼正前方的戏台了,戏台采用伸出式舞台,就是为了靠近观众。“它的顶子充分融入了声学原理和力学原理,是由数以千计的异型斗拱形成的一个下口直径6米的穹顶,能将声音拢到顶的上方,过滤掉噪音,还原声音原貌,没有螺柱支撑廊顶,这样无论坐在哪个方向的观众,都不会被妨碍视野。而这个特殊的顶就像一个音响一样,能把声音传播到每个角落。戏台的木雕也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前台横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狮子滚绣球图案,两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状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镶嵌着巨幅《天官赐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云气和4角的蝙蝠,构成活泼、协调的画面。戏楼的门窗也雕有狮、凤、牡丹等传统纹饰。”
 
  罗澍伟感叹,如此精美的戏楼,当年花费之巨可见一斑。
 
 
  ■三帮失和广帮另起炉灶
 
  为什么出外闯天下的广东人会不惜血本建造一座如此华丽的会馆,这些还是要从300年前说起。历史如是记载:那时的广东商人就和福建、潮州的商人结成商船队到天津经商。每年春天,当季风刮起的时候,他们便满载货物,浩浩荡荡,沿海北上,顺海河进入天津。日久天长,这些商人就形成了建帮(闽帮)、潮帮和广帮三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方便,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三帮轮流值年管理会馆。
 
  道光末年,正赶上广帮值年,因为一个经手人亏欠公款造成矛盾,建帮、潮帮拒绝广帮值年,并且不许广帮查看账目,广帮在闽粤会馆陷入被排斥的境地。光绪末年,天津海关道香山人唐绍仪为了发展巩固广帮势力,倡议集资重新修建自己的会馆,并且带头捐献白银四千两。这个倡议受到广帮商人的热烈响应,包括徐润、郑翼之在内的香山商人踊跃捐款,很短时间内就集资9万多两白银,在天津城内鼓楼南大街购置了原盐运使署旧址的土地开始兴建新会馆。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1月14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
 
  如今,我们在创建广东会馆的碑记上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斯世,不能离群而独立。士就燕间,农就田野,工就官府,商就市肆,群萃而州处,其常焉者也。大丈夫志在远图,天地四方,皆其所有事。只身万里,航海梯山,群之萃者,有时而涣然……粤束风气勇于公义尤喜远征天津为北洋要冲,舟车即便来者日众,众则势易散涣,情易暌隔,必有以维持于不敝乃可使散者聚而隔者通,唐君少川深悉厥意爰集同人力谋创设此议,闻乡音感情斯动,从可知桑梓之谊既有同心业务之联,更需群策涣也,而使之萃则必有地焉以为联属然后无事。”
 
  据记载,当时唐绍仪联合陈昭常、梁炎卿等人倡议,由陈昭常 (时任吉林巡抚)撰文,号召募捐,一时各界同乡主动捐款。唐绍仪首捐银四千两,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捐银六千两,连同广帮商号及在唐山的同乡,共捐银十四万七千余两。从这段建馆志可见,唐绍仪无疑成为了广东会馆创建的核心人物,而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广东乡彦的一致认可。
 
 
  ■轻歌曼舞皆为人间百态
 
  守着八仙桌,手捧一杯茶,嗑上几粒瓜子,再来一嗓子叫好声,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也感受着古典建筑的文化韵味,这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当我们置身于广东会馆的戏院内,时光突然变得恍惚起来,历史的片段在眼前不断掠过,有梅兰芳的妩媚,有《霸王别姬》的凄楚。
 
  罗澍伟告诉我们,广东会馆在当年名噪一时,院内四周栽花种树,清新雅致,在会馆周围的茶艺、餐饮、娱乐、店铺连成一片,买卖兴隆。1912年,在天津广东会馆有过几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活动:2月,在此举行过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3月,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发起成立募国民捐联合会。8月,孙中山到津,在此举行过隆重的欢迎大会。9月,举行欢迎黄克强、陈其美、宋教仁大会。后来孙中山从太原再莅津门,又举行过有6000人参加的大会。
 
  除此之外,著名京剧表演家梅兰芳、杨小楼等均在此剧场演出过。1918年8月,天津市博物院成立展览会余兴部,邀请北京荣庆社来津演出,共演了三天。第三天早晚两场演的是连台本戏,文武带打的 《铁冠图》。其中“刺虎”一场是韩世昌演的,最后一场,“读圣发兵”是用满文宣读圣旨,带跑竹马,煞是火爆,而1919年邓颖超也曾到这里演过话剧。
 
  这个舞台上曾经接纳着八方来风,乐音缭绕,这个舞台也曾经演尽了世间百态,人世沧桑。戏台的顶上悬挂着四个大字“熏风南来”,而“岭渤凝合”、“粤声津度”的字样也随时可见,它们急切地表达着当年粤人明确的身份认同,而他们也多么希望能够融入这片陌生的土地,开荒僻壤,但其中的甘苦,只有历史中的他们可知。
 
  在戏台的两边,有一句对联:“粉墨辨忠奸曼舞轻歌皆世态,筝琶弹喜怒繁弦急管尽人情”,小小的会馆,我们却可以听得那时代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