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利顺德见证孙中山飞越“迷误”
发布时间:2011-09-14

孙中山先生曾经下榻的天津利顺德饭店。

  脚下的地板发出轻微的嘎吱声,空气中也隐约弥漫着木香,在天津利顺德饭店的走廊里,当我们浏览那一幅幅曾在这里住过的社会名流画像和照片,时间似乎飞快地回到了上个世纪初期。这座经历了148 年历史的古老酒店不仅见证了我国第一个邮政机构、第一枚邮票、第一部电话机、第一台发报机、第一台发电机、第一台统计机、第一架留声机、第一部电梯的出现,还拓印着太多的重要事件、太多的风流逸事的痕迹,如今故人已去,它作为历史的承载体已衍变成一个博物馆式的酒店。

  年轻的公关经理介绍,这里的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孙中山套房。在她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208房。该套房分卧室、会议室、办公室三个房间,办公室墙壁上悬一横幅,上书“翠亨北寓”,另一面墙上挂着三张孙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会议厅还保持着原来当年的样子,严肃但不失温情,角落里有一台西门子电风扇,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在孙中山先生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有过的三次重大思想转变皆在天津,其中两次都与利顺德饭店有所关联。现在我们要讲的是,1912年孙中山赴京会晤袁世凯,途中经过天津……

■“纯粹的自我牺牲”

  在1912年1月21日的《纽约时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前中国内战双方陷入僵局。孙中山在电报中宣称,他准备率领十万或百万大军向首都挺进,然而在此险恶形势下,如果没有巨额贷款支持,他不可能从陆路或水路向北方挺进;而满清王室正准备誓死守卫北京,但是他们的守卫也亟需军火,如果没有巨额贷款,便不可能购买军火。”根据这篇报道,当时虽然海外华人的捐款促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革命党人和所有外行一样显得过于乐观了”,他们因低估了革命的成本,资金已断流,“无价的宝贵时机也随之错失”。另一方面,满清王室拥有资金,但并不情愿用皇家财富来进行一场未知的军事冒险:“如果事成之后一切都可以保持原状,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继续将其劳动所得上贡给这些不劳而获的人,那么无疑他们愿意动用他们的资本来赌一把。但是,如果旧体制一去不复返,并且袁世凯对此抱有和孙中山同样坚定的决心,那么对于精明的满清族人来说,为什么要将资本在这里押宝呢?”

  战局往往如此,胶着双方谁能笼络第三股势力,就能率先破局。后来的史实我们都知道,在袁世凯承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答应遵守《临时约法》、到南京就任后,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换来了以和平方式结束封建帝制的结果。此举虽被后世争议,但在当时则“贤于用兵十万”,受到各界的莫大尊敬。据《纽约时报》报道,“孙中山大总统递交辞呈的场面非常感人。参议院通过决议向孙中山致敬,其中一部分写道:‘历史上从未有如此纯粹的自我牺牲。’”

  同年4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说,他已在中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进程,将着手开始“进行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社会革命”。


■在天津的三次演讲

  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天津市文史研究专家葛培林介绍,袁世凯费尽心机做上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南北两派的争执,使统一后的民国政局屡现危机,为了稳固时局,他才邀请孙中山和黄兴赴京晤面会谈。但孙中山此刻却怀着巩固共和政体、投入社会建设的迫切心情,即使参加辛亥首义的张振武在京被杀,也执意北上赴约。8月18日乘安平轮离沪北上,23日午时抵塘沽,下午5时抵达天津城区。

  在塘沽,他发表了对记者们的演讲,表明北上之目的:一是“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二是“尤在振兴实业,但欲振兴实业,必自修造铁道入手”,三是就发展实业问题阐明了筹集资金的建议。

  下午5时,孙中山抵达天津招商局码头。当时各界代表、军乐队齐集恭迎,北京代表梁士诒、直隶都督张锡銮、同盟会代表张继等上船谒见。孙中山登岸后,即乘车赴利顺德饭店。在208房,孙中山认真连夜思考了次日的两篇演讲稿。

  次日上午9时,孙对在津的同盟会会员、广东同乡们发表演说:“吾国自改建共和,仅有其名,尚无其实,危险较专制时代尤甚。望革命中人此时较破坏专制尤应牺牲一切加千万倍之力共谋建设。尤望吾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且欧美有数百万人民之强国,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

  此前,孙中山在接受伦敦《每日邮报》专访时,曾介绍来北方的目的是要解决南北分歧。“他认为不愿接受共和的北方诸省与南方相对进步的省份之间,显得十分不协调。”果然,先生随后赴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官绅欢迎会发表演说,略谓:“近吾国颇有南北界之说,其实非南北之界线,实新旧之界线。南方人不知共和政体为何物者尚所在皆是,盖因其无新知识,故一家之中父新而子旧、子新而父旧,新旧之分家庭中尚不能免。惟望吾到会同胞随时随处用力开通,由一家及一乡、一县、一省、一国,于数年中务使人人皆知共和之良美。”

  下午2时40分,孙中山率随员在新车站离津赴京。在津不到24小时,孙中山密集发表了三篇演讲,其内容相互参照,不难看出他衷心放弃职业革命家的角色,正积极向一名投身社会建设的倡导者转变。


■原来是一场“迷误”

  到了北京,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了著名的“你练百万精兵,我修20 万里铁路”的约定。袁世凯委任孙为全国铁路总督办。

  9月23日,孙中山自北京赴太原视察,途中再度莅临天津广东会馆,与600余同乡晤谈,勉以努力爱国。当晚,再次下榻利顺德208房间。25日晚,出巡的孙中山返津。

  葛培林说,孙中山到过天津四次,但1912年由上海经天津去北京,又从北京经天津去山西,这往返两次无论从目的、还是历史意义来说都是一样的,因此史学界都将之归为一次。“从孙中山此次往返天津的日程中,可以看出他为贯彻其实业救国的理想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而此后四个月,孙中山游历了张家口、太原、唐山、山海关、济南等地。

  在两次入住的利顺德208房间,不知孙中山是如何整理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袁世凯政府是值得信任的。直到1913年2月远赴日本考察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时,他还满怀信心地感叹“今日革命成功,祖国前途,大有可为”。但这时的孙中山,其实已陷入了历史学家所说的一个“迷误”:他天真地认为满洲皇室被推翻,“民族”实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民权”实现了;现在三民主义中只剩下改善“民生”的问题了。

  不料,他发完“今日革命成功”的喟叹,便收到一封电报:宋先生于二十二日午前四时四十七分,因伤绝命于上海铁道医院。宋教仁被刺杀的残酷事实,像晴天霹雳,使孙中山从和平建设的幻想中惊醒过来。

  他立即启程返沪,发动了以武力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