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将至,人们纷纷奔赴墓地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合肥市开往小蜀山墓园的扫墓专线车子还没到,市民就排起了数十米长的队伍,墓园内更是人头攒动,祭奠活动繁忙。与此相对应的是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皖西烈士陵园、大蜀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墓园里颇为冷清,瞻仰者寥寥无几。据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清明期间,除了由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自发瞻仰烈士的人非常少。 清明祭奠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亲情在民族繁衍生息中的凝聚力。抚今追昔,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仅源于自己的先人,还有那些为国家兴亡、民族自强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在那些铭刻着烈士名字的墓碑下,都曾经有一个灿烂的笑脸,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做完青春的梦,为人子未能尽孝,为人父未能教子,为人夫未能风雨同舟白头偕老,但他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尽了忠孝。他们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更为博大的爱,他们泽被后人的恩德,丝毫不亚于养育了我们的亲人。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是可耻的。清明时节,抽出时间祭奠亲人的同时,也应当追思那些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把它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很多中年人的回忆中,中小学生时代去烈士陵园扫墓是一件极为庄严肃穆的事情,无论是献花还是在烈士墓前举起右手宣誓,都是对心灵的洗礼,表达着新一代人对历史、对革命先驱者的崇敬和爱戴,对未来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清明节,让我们在向逝去的亲人敬献花圈、表达哀思的同时,向革命先烈长眠之地静静地默哀,深深地鞠躬,让先烈之灵、民族之魂在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身上延续,生生不息,万古长青。新华社4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