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起, 黄圃镇对甫小学的学生们将陆续领到一个德育银行存折。据悉,该存折所储存的不是钱,而是学生的品德行为评定,表现不同的学生在学年里将兑换到不同的奖品。(11 月30 日《中山商报》)
“德育银行”早已不是新闻,坊间却褒贬不一: 赞成者认为,道德银行保证做好事的人得到回报, 有助于鼓励公众多做好事,培养好的社会风气;反对者则认为,“德育银行” 之于道德,犹如拿香喷喷的烤肉喂骆驼,与其说是一种关照和体恤,不如说是一种辱没和谋杀。诚然,对德育银行负面作用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 目前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道德体系已经有其不适应的地方,应该通过继承与创新,探索建立适合的道德体系。
对于类似“德育银行”这种新的道德建设形式的探索,无疑为道德寻求一种有效的测评和奖励方式,不但给了那些品德优良的学生一种精神上的和实际上的满足,同时激发和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源力, 把好人有好报、善有善报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因为从某种层面来讲,制度比榜样和道德更有力量,好的行为、品德或精神,如果得不到体制或制度安排方面的支持, 是不可能得到长期、稳定的保证和发展的。“德育银行”的设想,对从制度和体制保证的角度探索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因此,笔者以为“德育银行” 实际上是对道德的一种褒奖和救赎,“德育银行”不仅适合于学校,也适用适应于机关、企业乃至全社会,值得肯定和推广。
当然,“道德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同时,尽量减少其中的功利性因素,最终形成“奉献-回报-奉献”的良性循环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那些对德育银行洁癖化评论的出现,只会使得道德建设尝试动辄得咎,把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因为笔者始终深信传统道德的修复与救赎正是在道德良俗博弈中曲折前行的,这样的进步往往蕴含在一些诸如开设“德育银行”这样探索和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