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对现实稀缺性的一种主观反映。“中国梦”反映的是整个国家、民族与人民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共同理想。我认为最能在现实中注解“中国梦”的还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福利。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中国正处于公共服务短缺期、民生福利饥渴期。根据有关数据,2012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了 6100 美元。按照世行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了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尽管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东部与西部之间还存在差异,但中国大多数地方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解决温饱之前,老百姓的最迫切,最朴素的梦想是吃得饱,穿的暖;在温饱解决之后;老百姓的梦想更多的是对高品质生活的憧憬。在现代社会,要提高生活品质,必须得依靠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一切梦想都只能是镜花水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太紧密了。
回应民生是获取民众支持,形成梦想共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中国梦要具有凝聚力、动员力和整合力,前提条件还是要让这个梦想要成为全民的底线共识。 谁都不相信同床异梦的夫妻会家庭和谐。 只有做有共同元素的梦, 才有希望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老百姓都关注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的“重叠共识”,是每一个人做自己“中国梦”那道菜的“柴米油盐糖酱醋”。以民生关切点作为公共政策出发点就不愁公共政策的回应度低,也不愁“中国梦”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来看,“中国梦”也要给民生以足够分量。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一个政党只有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这个是政党生存的铁律。喊出“中国梦”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把群众零散的、不系统的意见提炼为梦,给人以希冀与期盼,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 “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宣传梦想,带领群众实现梦想。把“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完整衔接起来的就是服务。一个执政党只要立足于民生需求,回应民生需求,就无须愁执政基础问题。说白了,民生的分量将决定梦想的质量。
(作者系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