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一夜黄旗飘 卅载慈善行
发布时间:2018-09-07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市(2018)慈善万人行3月2日在兴中道起步(资料图片)。记者 余兆宇 摄

“我们与你同行,阳光下叠印成同一个身影;我们与她同行,岁月中共度那每一个节令。走出荒漠,走进绿荫,走向春天,走在黎明。千人同行,万人同行,我们与爱同行。”每年10月份,当这首歌曲《我们与爱同行》在中山大地上响起时,中山人就知道,一个特殊的节日要如约而至了。义演、义卖、募捐……历时4个多月的全市性公益活动,最后由元宵日的“慈善万人行”推向最高潮。

1988年是慈善万人行活动的源头。那一年1月份,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升格为地级市。这只“初生之虎”怀揣希望和梦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富裕起来的中山人开始追求精神和文化的更高境界,1988年2月15日,中山文化人策划组织“敬老万人行”启动。次年,它易名为“慈善万人行”。30年栉风沐雨,历练成长,中山人爱的脚步从未停歇,慈善万人行累计募集的资金超过14个亿,募集资金参与修建医院、学校、敬老院100多个公益项目建设,援助市内外赈灾40多次,为百万困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

1988年敬老万人行(中山市档案馆供图)。

小城一夜黄旗飘

1988年1月,刚刚撤县设市五个年头的中山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中山人欢欣鼓舞。2月6日,时任中山市市长汤炳权在中山国际酒店对来自省、港、澳60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高兴地宣布:1987年,中山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8亿多元人民币,中山人提前13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当年,中山城乡私人储蓄余额达15.6亿元,人均1400多元。中山和南海、顺德、东莞四县市,成为享誉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四小虎”。

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是在那时,中山市政府提出了“娱乐升平迎新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迎春主题,还专门召集一批文化界的人士进行讨论研究。最后决定借鉴香港“公益金百万行”的经验,举办一个能让市民积极参与、自觉投入的活动。最终,“中山市88敬老万人行”的方案就这样敲定了。

1988年2月15日(农历年廿八)晚上,成千上万的市民集中到岐江桥的东桥头,准备参加“万人行”的起步礼,心中盼望着观看一场荟萃民俗文化的大汇演是何等的精彩。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会开创一个新传统——此后,中山每年都以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演绎一个城市的博爱和谐的新文化、新传统。

从1989年起,万人行活动由中山市红十字会牵头主办,易名为“慈善万人行”,旨在传承博爱,而且确定“万人行”活动的举办时间为每年大年初七——人日晚上。充分利用休息日时间,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机关干部,抑或维持秩序的警察、工作人员,全部都是义务来参加的。各种措施、方案、实施细则等经过一年年的积累、总结、完善,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从宣传、募捐、安保、后勤等成熟的程序。

社会发展支撑了博爱新风

慈善万人行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从一开始就融入了许多文化性、观赏性、互动参与性的元素。敬老万人的发起人欧白石就表示,中山是民间艺术之乡,许多乡村都有拿手的传统技艺,舞狮舞龙、飘色鹤舞等,在省港澳享有名声。首届万人行中最闪亮的民间艺术表演就是起湾金龙,在舞动间颇具气贯长虹之势。到了第二届“万人行”举办之际,中山各镇区的民间艺术队伍纷纷报名参加,一些之前曾经销声匿迹的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重新发掘,呈现出昔日的光华。如黄圃飘色,古镇六坊云龙,沙溪的鹤舞,许多民间艺术经过每年慈善万人行这个大舞台的培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甚至得以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慈善需要精神的力量,更需要经济的保障。多年来中山以占全省1%的人口、2.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这为举办慈善万人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社会条件。而中山市委市政府历来强调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为慈善万人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慈善万人行活动也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逐步完善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丰富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在活动组织上,从“人日”当天的民间松散自发活动,发展成为拥有固定的节日、欢快的主题曲、鲜明的标识的慈善系列活动。在内容效果上,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物质到精神的大转变和大提升,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成为市民的文化自觉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高举天下为公的博爱大旗,引领中华民族走向觉醒。100年后,中山儿女继承、光大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走出了一条以建设和谐文化为动力的科学发展道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原会长彭珮云如此评价慈善万人行。

欧白石

■主题大事记

慈善万人行

发展阶段

1987年2月到1997年7月

物质筹措阶段,通过筹集善款、善物等物资,开展“三救”工作,并为社会贫困人群予以物质帮扶,从而参与社会管理,发挥扶贫助贫、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中山市启智学校、中山市急救中心、博爱医院、中山血站、怡乐楼等等都是此阶段募集资金参与建设的公益项目。

1997年7月到2005年11月

文化培育阶段,组建志愿者队伍,注重文化培育以及志愿精神的营造和传播。重点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引导中山群众以及百万侨胞积极参与红会和志愿者服务工作。

2005年11月至今

资源整合阶段,借助慈善万人行等品牌活动,加强社会宣传,动员众多个人和企业参与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另一方面,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和价值观资源,成为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纽带。借助上海世博会,香港、澳门公益百万行等平台走出中山,扩大中山的国际影响力。

人物访谈

慈善万人行险些“流产”

作为慈善万人行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欧白石一直被曾经一起奋战过的同事记住。策划与组织慈善万人行,并未为他后来的人生带来长久的荣光,却反倒开启了另一种方向:丢掉金饭碗“下海”游泳。多年后追忆,在老人心底,这个源于“敢想敢干”的项目仍是一份青春时艰难却又美好的记忆。

○记者:我们都知道慈善万人行最初叫敬老万人行,能回忆下当年是什么动机让您策划这项活动的吗?

●欧白石:中山当时已经是广东“四小虎”之一,我在市文化局社文股工作,每个月工资也只有100多块,但是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每到春节我们都会组织一些文化欢庆活动,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娱乐升平迎太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号召,文化人率先响应。于是,我们到福利院探访孤寡老人,本是暖心的探访,慰问组成员出来后却感到了阵阵心酸。残旧的老屋,破败的窗户,福利院在冬日的冷风中也一如脆弱的耄耋老人,摇摇欲坠。我本人是广州知青出身,父亲早逝,母亲从小拉扯我们长大,所以看到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也深受触动,想为老人做点什么。 香港电视成为开放中山人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从1971年起,香港每年举行“公益金万人行”,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我当时想,一群人走一走,就是一件慈善事业,中山能不能搞这样一个活动呢?

○记者:一个想法落地,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它怎么从一个创意变成现实的呢?

●欧白石:对于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汤炳权希望“新年的文化活动要有新意”。要求传达到市文化局,我负责群众文化活动,就借此机会策划了两大活动。一个就是在烟墩山上搞一个民俗文化活动,像北京庙会一样,有吃的,有玩的,有乐的。另一个便是慈善万人行,借鉴香港的方式既行慈善,又能给正在复苏的中山民间艺术提供一个接近市民的舞台。 在讨论决策大会上,第一个想法遭到众人的反对,因为安全难以保障。接着我向在场的与会者请求保留万人行项目,并向大家陈述如何去做的构想。会场里鸦雀无声,沉寂了约两分钟的时间,直到当时分管文教卫体宣传的市委常委杨少云用粤语说了一句话“这么有决心,那就试试吧”。当年的大家,都有一种敢想敢干的劲儿。谁也没想到,这一试就是这么多年。

○记者: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差点“流产”的项目,那么从确定到执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这样一个全市的大活动。

●欧白石: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那时候我们社文股里只有两个同事甘建波、文石耳,全市迎春文化活动的经费也只有2.3万元。没人、没钱,怎么办?我们急中生智,从香港电视上看见当地很多人当义工,就依葫芦画瓢,写了一个启事,在电台上广播。没想到,很多人报名。报名的有回家探亲的军人,有放寒假过年的大学生,有当地放假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广大学生和机关干部,这是中山第一批义工。而为了节省开支,我们自己做了慈善万人行的捐款箱,制作万人行小黄旗。春节前,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召开会议,我一得到消息就让义工推着捐款车等在会议室门口,当四套班子走出会议室,看见等候着的捐款箱,颇感意外,也非常高兴,纷纷慷慨解囊。而万人行的巡游队伍,我就采取镇区出“鸡”,项目出“酱油”的做法,从沙溪、起湾等民间队伍中选取,适当给些补助,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凑成了首届的阵势。

○记者:还记得当晚的巡游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吗?

●欧白石:第一届起步仪式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岐江桥头的得利时餐厅里(今兴中广场南座附近)。起步仪式也很简单,从附近的水果档借来两个木箱子,垒起来,站上去,便宣布万人行起步开始,时任市委书记谢明仁等领导为敬老万人行起步剪了彩,总指挥简冠筹把善款支票7.2万元交给市福利院的代表。巡行结束点的领导答谢台也十分简单,只使用了孙文中路中山影剧院门前现成的台阶,率先走完“万人行”全程的市领导们站在台阶上挥舞着捐款标志小黄旗,向巡行的群众致谢。那天晚上,志愿者们背着捐款箱卖代表敬老万人行的小黄旗,三轮车夫一人买了一支小黄旗插在车头,走街串巷;湖滨路的新年花市上,每个铺位都插了一支小黄旗……

○记者:那后来它怎么成为一个节日固定下来呢?

●欧白石:1988年,中山市红十字会刚刚成立,看到首届“敬老万人行”的社会反响如此热烈,认识到单纯的敬老行为远远不够,应该充分发挥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博爱”精神,不仅要敬老,还要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于是,1989年正式把 “万人行”活动定名为 “慈善万人行”。同年,“慈善万人行”有了自己的主题歌和徽号,而且确定“万人行”活动的举办时间为每年大年初七。游行路线从富华道起步,跨过岐江桥,经孙文西、孙文中路一直到孙中山纪念堂结束。1999年,“慈善万人行”活动将起步典礼暨游行活动调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 后来我就离开了文化系统,没有参与到组织工作中了。

○记者:那是不是意味着您和慈善万人行之间就“断了”联系?万人行对您来说有什么改变?

●欧白石:并不是,虽然不参与组织工作,但是每年我都会行走其中,或者用其它方式参与,比如为万人行巡游队伍出点子。万人行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因为它,我受赏识也受批评。而正是操办慈善万人行的经验,又让我下海办起了文化公司。人生的际遇与时代紧紧相连,在我们那代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