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自来水终“敢”往高处流
发布时间:2018-08-31 来源:中山日报

8月26日上午,在三乡镇雍陌村,方婆婆在屋后的井里打水洗衣服。她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了,井水只是用来洗衣。“现在家家拧开水管就有水,方便多了。水压也比较稳定,用水高峰期三楼照样有水, 咸潮的影响也小了很多。”

方婆婆家今日用水的方便,其实不容易。恰如中山市老领导吕伟雄在《我生命中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会议》一书就写到《自来水,这个名字叫错了》,因为中山缺水,水不自来。

1987年2月28日,全禄水厂破土动工,同年,各区镇动工兴建自来水工程53宗。成为中山安全饮水工程之路上浓墨重彩的一年。此前,城区常年低压供水,水流“胆小”一般只到3楼,高峰期6楼以上要深夜才能供水;此后,这项民生工程一直不断完善,从农村水改, 到自来水村村通,再到建设抗咸水库,如今又推进陈旧水管改造, 二次供水改革,取水口上移……今年年初,中山市“放心水”工程项目获评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水厂过滤池。

农村水改 用上自来水

中山市的自来水历史,要追溯到59年前。石岐自来水厂于1959年成立,当时企业规模较小,初期设计能力为4000立方米/天,实际供水量为700立方米/天,工艺简单,生产设备、供水管网简陋,供水范围不足1平方公里,管网只能到达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居民需要到街道售水站购水,有些还是从井里取水,当时很多市民特别是乡镇居民用水都是一担一担从井里挑水的。1975年建设浦鱼洋水厂,并经历8年改造、扩建,日供水能力达6万立方米,才基本满足城区用水需求。而农村饮水当时主要以饮用河涌水为主。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进行农村水改工作,全市各镇管理区相继建起了乡村小水厂,共有200多座乡村小水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农村居民基本告别了直接饮用河涌水的历史。

据了解,当时我市自来水供水的卫生质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市自来水公司所属2间水厂和镇(区)办的17间自来水厂,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覆盖人口约91.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2.7%。二是位于五桂山周边的5间镇办自来水厂,所供的水是未经任何处理的水库水,供水质量难以保障,覆盖人口共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7%。此外,有管理区(村)办的小水厂103间,供水范围包括112个管理区共28.3万人,占总人口的22.6%。这些小水水质多不合格。

水质检测

为了让群众告别不洁水,1996年10月底,市政府发布《关于解决我市部分农民生活饮用水卫生问题的通知》,要求环保加强取水点水源保护。从1997年起3年内,每年拨款300万元,3年共投入900万元,专项用于补贴困难管理区搞供水主管网的铺设。整顿关停未达标的镇办水厂。半年后, 市财政对未解决生活饮用水卫生的困难管理区和革命老区进行补贴。至2006年底,我市尚有坦洲、五桂山、南朗和神湾4个镇区的36条自然村尚未通自来水,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村村通自来水”列为十项民生工程之一。


源头保护 喝上放心水

2003年,为有效分配利用全市水资源,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全市“供水一盘棋”总体发展战略,明确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投资多元化及经营市场化”的全市供水事业发展目标。

在水源保护方面,完善了泉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物理隔离防护设施的建设,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划界,设立了保护界碑、界桩及警示标志,以此实行分级、分区保护。同时,清除保护区内与保护水源无关的生产、生活活动,减少对水源地的影响,提高饮用水源安全性。

水厂消毒净化投药间设备

自2006年中山市开展系列抗咸工作,尤其自2008年后,根据每年一个重点,稳步推进岚田抗咸水库、古宥抗咸水库、长江水厂扩建工程和三乡南龙水厂与龙潭水库连通等工程建设,并已全部按照计划完工。目前正在推进三乡、坦洲、神湾南部三镇取水口上移工作,该项目已于2017年10月20日正式动工,目前,已基本完成该项目勘察及施工图设计工作,完成输水管道规划报建33.52公里,完成输水管道施工报建22.13公里,累计完成管道敷设2.16公里,完成总投资约3.71亿元。

南区竹秀园供水管改造工程

另外,中山对旧管网进行不断更新改造,2015年中山公用水务仅城区就实施了西区长洲后山片区、逸仙湖片区、东明花园片区、夏洋新村片区等25个饮水问题突出的区域的管道改造工作,将易锈蚀的灰口铸铁管和镀锌钢管更换为耐腐蚀的聚乙烯管、球墨管等管材,共改造供水管网长度超过150公里,惠及用户32000户。2016年旧供水管网改造系列工程辐射到各大镇区,包括东升、港口、民众、三乡、神湾、板芙、阜沙、东凤、古镇、三角、南头、横栏等有关镇区约2万户的供水管网改造和建设。

为了加强水质监测,中山公用水务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购置一批先进的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联合肇庆、广州、佛山、江门、珠海水司共同建立起“西江流域原水水质与污染预警”体系,数据实现共享,实现了水源突发事件早发现早处理。


人物访谈

陈忠,现任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历任中山中法供水生产科主任、中山市供水有限公司管网部经理、中山公用水务事业部技术部部长等职务。不仅对中山供水历史相当熟悉,对供水事业的现状和未来也思考深远。


自来水不“自来”

○记者:1987年全禄水厂动工,在该厂投用前我市的供水状况是怎样的?

●陈忠:上世纪80年代,中山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中山年用水量递增率从过去5%左右提高至20%,增幅最高的是1982年达到37%。而城区当时依靠浦鱼洋水厂供水,该厂是以长江水库为水源,水库每天只能提供5万立方米给水厂,水厂只能采取间歇低压供水措施,低压供水时间从每天10小时增加到14-16小时,在用水高峰期自来水只能供至3楼,6楼一般要到深夜11点后才有水,供水量缺口非常大,已严重影响城市工商业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记者:全禄水厂选址出于怎样的考虑?建设遇到什么难题?

●陈忠:1985年,经过对全市供水形势的考察、调研、分析,中山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中山供水设施建设要走在社会经济发展前面。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前瞻性地规划布局,采取分区域、轻重缓急的建设方针。 当时全禄水厂选址周边及规划的出厂输水管沿途的大涌、沙溪、西区等乡镇约8万人口都极需解决饮水问题。该水厂便成了市重点工程。

全禄水厂当时日供水量规划为20万吨,总投资2800万元,巨大的建设资金压力是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为加强对工程的领导,成立了由当时副市长吕伟雄任总指挥的“中山市自来水基建工程指挥部”, 采取地方财政拨一点、水价行当提一点、水费预收一点的办法,以水养水,不足部分靠贷款解决。

在《我生命中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会议》一书中,吕伟雄还记录了一个细节:“当时全禄水厂距离城区18公里,他当时担心市长办公会议与会者对18公里管线太长提出异议,汇报时只说14公里。”

在各方努力下,全禄水厂从1987年2月28日破土动工,到1988年6月7日一次并网成功并顺利试供水,这是我市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记者:现在全市的饮水工作还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有没有解决思路?

●陈忠:饮用水安全关系民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例如水源污染突发事件频发,供水安全风险愈发严重;既有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等问题。

针对近年来水源污染突发情况,我们除了加强水源水监测、提高巡查力度、应急检测和处置能力外,我们还积极与科研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水厂水质处理技术的应用,以确保水厂出厂水质稳定达标。

为解决老旧小区二次供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山市制定《中山市供水用水条例》,为明确住宅二次供水的公共供水设施区域界线和改造资金筹集方式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建立我市二次供水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中山公用水务公司创新思路,采用“全额垫支、水量分摊回收”的方式,完成了比华利山庄二次供水改造项目。这个成功案例,将对推行解决我市580多个老旧小区的二次供水难题起到很好示范作用。

■中山供水 大事记

1987年 我市在大涌镇全禄村兴建供水厂,设计规模为40万立方米4日,分四期建设。

1988年 全禄水厂一期工程6万立方米/日竣工投产,缓解了城区供水压力。

1996年10月底 市政府发布《关于解决我市部分农民生活饮用水卫生问题的通知》,从1997年起3年内,市政府每年拨款300万元,共投入900万元,专项用于补贴困难管理区进行供水主管网的铺设。

2004年12月28日 长江水厂通水,以长江水库为水源,供水规模为每日10万立方米,进一步提高中山城市供水能力,有效缓解咸潮和用水高峰期间的供水压力。

2007年 “村村通自来水”列入市十项民生工程当中,当年中山市成为全省首个“村村通自来水”的地级市。

2011年初 “建设、扩建水库,采用江库联动模式供水,以确保我市冬春季节供水安全”被市人大确定为当年“一号议案”,内容涉及到中山中南部镇区百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2011年11月 岚田水库通水,有效库容18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36.90米,是迄今中山最大的一项抗咸民生工程,可在咸潮来袭期间保持9天20万吨/日的供水能力,保障中心城区和沿线镇区的居民用水安全。

2014年3月1日 《中山市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正式实施,进一步加强中山住宅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理顺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问题。

大丰自来水有限公司取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