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活力与公平: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4-01-06 来源:中山日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管理上升为“社会治理”,虽然一字之差,却是一次重大的理念创新和思想升华,它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管控为特点的“管理”理念,转变为强调国家与社会共治的“治理”理念。它凸显了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现实背景下,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不仅关乎民生的改善、民主的发展,也关乎国家的安全,已是势在必行的改革。它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新期待,我们需要主动稳妥地团结各方、凝聚共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古镇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活水平大提高的黄金发展时期,当前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古镇镇是中国灯饰之都,也是世界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拥有12000多家灯饰企业,经济空前繁荣,庞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众多的流动人口复杂利益诉求,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主权利意识增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一件小事、一个小纠纷,处理稍微不慎就容易引发大的波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社会治理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和目标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核心是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多元治理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我调节、民众自治良性互动。它意味着政府要简政放权,不仅要向市场放权,也要向社会放权;不仅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也要释放社会活力。“活力”首先是“多元”,即社会治理除了政府主导之外,还有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共治。社会治理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多样性的。其次,社会治理模式是充满活力的。政府将逐渐由“划桨型”转为“掌舵型”,放权于社会,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释放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激活社会活力。
  充分发挥基层多元主体的作用是社会治理的重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稳步推动“政经分离”、“政社分离”,必须推进村(居)民自治和行政管理良性互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协同,形成和谐善治格局。
  一是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夯实基层自治建设。行政村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是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既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也是活力所在。因此,抓好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会自治管理功能,社会治理就成功了一半。必须适应当前形势需要,选拔并培养既懂经济发展,又懂社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农村“两委”中去,有效地实施自我治理。同时,按照全会“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花大力气和精力,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切实打牢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
  二是建立新老中山人融合的社区自治平台。古镇镇有10多万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都成为“社会人”,他们的管理和服务要靠社区。通过探索建立“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和深化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将辖区“两新”组织、辖区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纳入服务和管理范畴,形成“多位一体”的社区共建共享机制,让新老中山人在社区里享受到更多的服务。进一步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活动,使社区成为“熟人社会”、“睦邻社会”,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同时,通过全民修身行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现代公民素质,使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香港因为拥有为数众多的社会组织,能够以仅占香港劳动人口4%的公务员队伍较好地治理社会。在古镇镇,社会组织种类不多、规模也不大,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社团组织,让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要在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工作中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它们去凝聚去服务“社会人”。要积极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进入社区,加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区能力,发挥社会组织积极协管社会的作用。
  ■公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动力源泉
  在全会决定中,“公平”二字格外引人注目。社会公平问题已引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关注,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实属当下人民的最大期待。全会指出,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治理之基、和谐稳定之本。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蕴涵的是一种追求 “人和”的思想,力求的是一种“公平”的管理模式。它的一个最大价值取向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只有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成果,广大民众才会更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才能真正把社会的活力激发出来,共筑中国梦。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均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
  古镇镇历届党委向来重视民生问题,建立起较好的民生体系,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投向社会民生事业,民生工作都走在全市甚至全省的前面,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保障。当然,古镇镇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完善空间,必须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热点民生问题为抓手,守住民生底线,提高保障水平。同时,通过创新社会治理,让其他社会主体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作者系古镇镇党委书记)□刘建辉